缩略图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学业压力的缓解效果研究

作者

刘珂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冕宁中学校 单位邮编:615600

一、 引言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数据显示,我国高中生存在中度及以上学业压力的比例达 68.2% ,其中 23.5% 的学生因压力出现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甚至引发厌学情绪。2023 年教育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明确要求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重点缓解学生学业压力与考试焦虑”。在此背景下,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业压力的缓解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高中生学业压力现状

基于对某省 3 所普通高中(省级示范校、市级重点校、普通校各 1 所)的调研,当前高中生学业压力主要源于三方面:

升学竞争压力: 89.1% 的学生认为 “高考成绩决定未来发展”,其中省级示范校学生对 “分数排名” 的焦虑感显著高于普通校(均值差异达 1.8 分,满分 5分);

家庭期望压力: 76.3% 的家长将 “考入重点大学” 作为核心目标,部分家长忽视学生兴趣与能力,导致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自我认知压力: 45.7% 的学生因 “某次考试失利” 否定自身能力,形成 “学业自我效能感低下” 的恶性循环。

(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调研显示,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呈现 “两极分化” 特征:

优势方面: 92.5% 的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其中 68.3% 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开展 “考前心理辅导”“压力管理讲座” 等活动;省级示范校还引入 “心理测评系统”,可实时监测学生压力水平。

不足方面:普通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 “形式化” 问题, 43.2% 的课程被挪用为自习课; 81.7% 的学生表示 “仅在考前接触心理辅导”,日常压力缺乏持续干预;家校协同不足,仅 29.5% 的家长参与过学校组织的 “亲子心理课堂”。

三、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业压力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当前心理健康课程多以 “零散讲座” 为主,未形成分年级、分主题的完整体系。例如,高一未涉及 “学业目标规划” 内容,高二缺乏 “人际关系与学业平衡” 指导,高三仅聚焦 “考前焦虑”,导致学生难以形成长期的压力应对能力。

(二)师资专业能力不足

调研发现, 45.8% 的心理教师为 “兼职教师”(多由班主任或语文教师兼任),仅 31.2% 的教师具备 “心理咨询师二级” 及以上资质。部分教师缺乏 “学业压力干预” 专项培训,无法精准识别学生压力源,干预方法单一(如仅采用 “谈话疏导”,忽视行为训练与团体辅导)。

(三)学生参与主动性低

受 “心理问题 Σ=Σ 软弱” 的传统观念影响, 56.3% 的学生不愿主动参与心理辅导;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列为 “非考试科目”,学生存在 “敷衍上课” 现象,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评估机制不完善

多数学校仅通过 “学生主观反馈” 评估教育效果,未建立量化指标(如压力量表得分变化、学业成绩波动关联度);缺乏长期跟踪机制,无法监测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业压力的持续缓解作用。

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以缓解学业压力的措施

(一)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按 “年级适配” 原则设计课程内容:

高一:开设 “学业目标与自我认知” 模块,通过 “职业探索活动”“优势识别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业期待;

高二:增设 “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 模块,教授 “呼吸放松法”“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结合案例分析讲解 “如何应对考试失利”;

高三:聚焦 “考前心理调适”,开展 “模拟考试压力情境训练”“积极自我暗示练习”,并配套 “家长课堂”,指导家长避免过度施压。

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例如语文课堂分析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抗压智慧”,生物课堂讲解 “压力对大脑记忆的影响”,实现 “渗透式教育”。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人才引进:通过 “编制倾斜” 吸引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确保每所高中专职心理教师配比不低于 1:500 ;

专项培训:与高校心理学院合作,定期开展 “学业压力干预技巧” 培训,内容涵盖 “认知行为疗法”“团体辅导设计” 等,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建立教研机制:组建区域 “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每月开展 “案例研讨”,分享 “缓解学业压力的成功经验”(如某高中通过 “小组互助学习” 降低学生竞争焦虑,学业压力量表得分下降 21% )。

(三)创新教育形式以提升参与度

多样化活动载体:开展 “心理漫画大赛”“压力主题辩论赛”,将压力应对知识融入趣味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开设 “心理树洞” 栏目,鼓励学生匿名分享压力困惑,由心理教师定期解答;

线上线下结合:搭建 “心理健康云平台”,提供 “压力自评量表”“在线心理微课”,方便学生随时获取帮助;设立 “心理社团”,由学生自主组织 “压力释放沙龙”,增强归属感;

破除观念误区:通过 “心理健康科普周”,播放 “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 纪录片,邀请往届学生分享 “心理辅导助我考入理想大学” 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干预。

(四)完善评估与跟踪机制

量化评估指标:采用 “中学生学业压力量表(MSSS)” 与 “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测评,对比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得分变化;同时监测 “学生学业成绩稳定性”(如波动幅度缩小比例),评估教育效果;

长期跟踪:对接受过心理干预的学生建立 “成长档案”,跟踪其高中三年的压力水平与学业发展,形成 “干预 - 反馈 - 调整” 的闭环;

家校协同评估:设计 “家校共育手册”,由家长记录学生在家的压力表现(如睡眠质量、情绪状态),与学校评估数据结合,全面掌握教育效果。

总结

本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学业压力具有显著的缓解效果,但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课程碎片化、师资不足、参与度低等问题。通过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教育形式与完善评估机制,可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帮助高中生科学应对学业压力,实现 “心理健、学业优” 的发展目标。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如对比城乡高中差异),探索 “人工智能心理测评系统” 在学业压力干预中的应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撑。同时,需加强家校社协同,形成 “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区支持” 的育人合力,让高中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迎接学业挑战。

参考文献

[1] 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23-202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

[2] 教育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Z]. 2023.

[3] 王极盛。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的关系研究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 36 (5): 421-426.

[4] 刘华山。教育心理学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189-205.

[5] 张莉。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学业压力的缓解效果 —— 基于 3 所高中的实证研究 [J]. 教育研究,2023, 44 (8): 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