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分包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协同机制
周克仲
湖南惠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大、技术复杂,常涉及施工分包。施工分包有助于整合资源、提高施工效率,但也带来诸多风险。若管理不善,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下滑、安全事故频发、进度延误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水利工程施工分包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协同机制,对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质量和确保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利工程施工分包管理中的风险
1.1 资质审查风险
在水利工程施工分包中,对分包商资质审查不严是常见风险。部分总承包商为追求利润或因时间紧迫,未对分包商的资质进行全面、细致审核。可能出现分包商无相应水利工程施工资质,或其资质等级与分包工程要求不匹配的情况。例如,一些小型分包商虽具备一般建筑施工资质,但缺乏水利工程特有的堤坝加固、河道疏浚等专业资质。这种情况下,分包商可能因技术能力不足,无法按照水利工程规范和标准施工,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1.2 质量把控风险
水利工程对质量要求极高,施工分包中的质量把控难度较大。不同分包商施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分包商质量意识淡薄,为降低成本可能使用劣质材料、偷工减料。例如,在混凝土浇筑环节,减少水泥用量或使用不合格骨料,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此外,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可能存在质量管控衔接不畅问题,总承包商难以对分包工程质量进行实时、全面监督,易出现质量问题发现不及时,整改不到位的情况,影响整个水利工程质量。
1.3 安全管理风险
水利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施工分包管理中的安全管理难度增加。部分分包商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配备不完善,如施工现场缺乏必要的防护栏、警示标识等。同时,分包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高处作业或水上作业时,不系安全带、不穿救生衣等。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工程进度和社会稳定。
2. 水利工程施工分包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2.1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总承包商应建立完善的分包商风险评估体系。在选择分包商前,对其资质、业绩、信誉、技术能力、财务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可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过往工程资料、与相关单位沟通等方式获取准确信息。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分包商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分包商,谨慎选择或要求其采取整改措施后再进行合作。同时,在分包工程实施过程中,持续跟踪评估,及时发现新的风险点并调整风险等级,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2.2 强化合同管理
合同是约束总承包商与分包商行为的重要依据。在签订分包合同前,双方应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和责任。合同条款要详细、严谨,涵盖工程质量、进度、安全、价款结算等关键内容。例如,明确质量验收标准和违约责任,若分包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分包商需承担返工、赔偿等责任。同时,加强合同执行过程管理,定期检查合同履行情况,确保双方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对于合同变更,要遵循严格的变更程序,及时签订补充协议,明确变更后的权利义务关系,避免因合同纠纷影响工程进展。
2.3 加强质量与安全监管
总承包商要加强对分包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监管。制定严格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分包商严格执行。设立专门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岗位,配备专业人员,对分包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加强对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检验,确保符合工程要求。对发现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要求分包商限期整改,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同时,建立质量与安全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分包商给予奖励,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罚,提高分包商的质量与安全意识。
3. 水利工程施工分包管理的协同机制构建
3.1 构建协同沟通平台
建立总承包商、分包商及其他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协同沟通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各方信息实时共享。例如,通过建立工程管理软件平台或微信群组等方式,及时发布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信息,让各方随时了解工程动态。定期召开工程协调会议,总承包商、分包商及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共同参与,就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加强沟通,增进各方理解与信任,减少误解和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3.2 促进技术协同创新
鼓励总承包商与分包商在技术方面开展协同创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发展,各方应共同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例如,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总承包商与分包商可联合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共同研究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协同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还能降低工程成本。同时,加强技术交流与培训,总承包商可组织分包商技术人员参加技术讲座、培训课程等,提升分包商技术水平,促进整个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
3.3 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
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是促进总承包商与分包商协同合作的关键。在利益分配方面,根据分包商的工作业绩、贡献大小等因素,合理确定分包价款,确保分包商获得合理利润。同时,当工程因不可抗力或其他不可预见因素导致风险时,双方应共同承担风险。例如,因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工程损失,总承包商与分包商应协商分担损失,共同采取措施减少损失扩大。通过建立这种机制,增强双方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结语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分包管理的风险控制与协同机制构建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要素。通过对分包商资质审查、施工质量过程控制、安全生产管理等主要风险点的系统识别与动态管控,结合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规范分包合同条款约束、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督与安全巡查等具体措施,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风险。与此同时,通过搭建信息化协同管理平台、推动施工技术创新与经验共享、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等多维度的协同机制建设,可以显著提升参建各方的协作效能,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在具体工程实践中,需要持续优化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深化协同管理机制创新,通过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水利工程施工分包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从而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进度控制和投资效益提供坚实保障,最终实现水利工程的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浩然 . 重大工程项目风险动态分析与防控研究 [D]. 北京邮电大学 ,2025.
[2] 陈萌. 水利EPC 项目联合体伙伴关系演化博弈及激励策略研究[D]. 重庆交通大学 , 2024.
[3] 杨毅 .MC 公司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研究 [D]. 华中农业大学 ,2023.
[4] 王卓甫 , 丁继勇 , 邓小鹏 .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201.275.
[5]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电网调峰与抽水蓄能专业委员会 .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 [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