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建设模态下解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

汤淑君

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省大理市 671003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建设模态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实施路径及其成效。通过解析大学英语在思政建设中的独特优势、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推动大学英语教育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模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大学英语教育不仅应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更应重视其思政素养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大思政”理念,强调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倡导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大学英语在思政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1.1广泛的受众基础优势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院校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程,不仅课时量大,而且受众范围极其广泛,覆盖了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这一特性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自然、顺畅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确保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2丰富的人文内容资源

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从国内外的风土人情到校园生活,从经典文学作品到现代科技成就,大学英语课程无不涉猎。这些丰富的人文内容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营养,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载体。通过深入剖析这些课程内容,教师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2.1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语言技能传授,而应深入挖掘潜藏于教材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致力于将这些往往显得抽象且意义深远的价值观,巧妙地转化为更加生动鲜活、具体可感且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这一宝贵资源,以此为媒介和桥梁,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伦理道德观以及其它深层次的哲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从价值观的崭新视角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细致且全面的思考。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使他们在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并有效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此一来,大学英语教学便能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2教学方法的改进

面对现代教育领域不断涌现的新需求与日益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逐渐暴露出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局限性,显得力不从心。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拥抱变革,主动转变教学思路,摒弃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采纳更为灵活多样、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它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思维碰撞与观点交流,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持久动力。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如在线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应用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学习不再受地点和时间的束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与挑战

3.1成效显著

通过一系列经过深思熟虑且得以深入贯彻执行的教学改革举措,大学英语课程在全方位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还极为显著地强化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历程中,不仅稳固而扎实地掌握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语言基本技能,更在无形之中受到了深刻的熏陶与培养,形成了诸如浓厚的家国情怀、一丝不苟的学术诚信观念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一系列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这些斐然的成果,无疑是对教学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和不可或缺性最有力的佐证。

3.2面临的挑战

尽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其在教学理念、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上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挑战。具体而言,部分教师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方面尚显能力不足,他们难以将思政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导致课程思政的传递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部分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更加专注于语言技能的学习,而对于思政素养的提升则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内在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此外,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还需要深入思考并巧妙平衡语言技能培养与思政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两者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不过度偏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思政教育的渗透,也不因过分强调思政教育而削弱了语言教学的本质,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结语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宏观模态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无疑是一项既长期又艰巨的战略性任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包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以及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等。通过这些努力,旨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水平,并同步增强他们的思政素养,从而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又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完全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家烨.论课程思政实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J].思想理论教育,2023(1):70-74.

[2] 崔国鑫.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37-42,77.

[3] 王勇,彭洁予,俞明俍.高校英语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以上海兴伟学院“跨文化交际” 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25):96-99.

女,1965年10月,汉族,云南省大理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