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针对西南地区灾害特点,如何更好发挥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李智勇 李海 赵英参

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队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 650300

我国广袤的疆域与复杂的自然环境,使自然灾害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挑战。西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与地质特征,更是灾害频发的重点区域。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作为现代灾害应对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在西南地区的救援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深入探讨西南地区灾害特点,全面评估当前航空救援力量的现状,并积极寻求优化与提升的策略,对于构建更为高效、可靠的应急救援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南地区灾害的独特性

西南地区涵盖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地,其地势起伏剧烈,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上,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发生,断层活动强烈,岩性疏松,地表稳定性差。同时,该地区降水充沛,干湿季分明,夏季雨量集中,极易诱发地质灾害与森林草原火灾。

复杂的地质构造致使山地高原占据大部分区域,交通网络建设难度大,道路狭窄崎岖。一旦灾害来袭,救援力量的地面机动往往受到极大限制,常常需要徒步长距离行进,耗时费力,救援难度极大。而且,这里灾害种类繁多,地震、泥石流、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交错出现,分布范围广泛,几乎涵盖整个西南地区。这些灾害不仅发生频率高,且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历史上的诸多灾害事件,如1981年四川盆地北部特大暴雨引发的大量崩塌、滑坡,1965年云南禄劝的山崩,以及四川盆地西部频繁的洪涝灾害和云南东南部高发的森林火灾等,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损失,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二、西南地区救援力量现状

自2018年转制以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应急救援领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西南地区的救援力量体系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救援队伍众多,但指挥通联缺乏顺畅性。在应对重大灾害事故时,不同救援队伍之间由于通信与指挥系统、平台的不统一,常常出现通信障碍、指挥调度精准度不足以及情报信息偏差等问题。在2023年云南玉溪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军队武警以及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救援,尽管成立了联合指挥部,但因各队伍来源不同、隶属关系各异且日常沟通协作较少,在统一指挥、行动协调、力量部署等方面配合不够默契,信息传递不够及时高效,对救援行动的整体推进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实战经验相对匮乏,救援能力有待全面提升。消防救援队伍职能转变后,虽然在森林(草原)防灭火任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在处理“一专”与“多能”关系、实现不同任务类型无缝衔接、构建专业化能力体系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多数指战员在各类灾害处置的战术战法研究上不够深入,实战训练的针对性不足,应急救援想定作业与战术研讨开展不够频繁,与综合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高标准定位仍存在差距。在面对复杂、特殊、危险的事故以及较大规模自然灾害时,灾情评估不够精准,处置手段有限,应对措施不足,指挥经验欠缺,训练方法尚不成熟,难以满足“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要求。

(三)救援装备短缺,专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随着消防救援队伍职能的拓展,对先进设备与专业器材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救援队伍的装备配备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老装备并存现象较为突出,现有装备与全灾种救援任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目前全国唯一的两个航空救援支队仅配备国产中型直升机,难以满足多样化救援任务的性能需求;执勤车辆与装备主要侧重于灭火和抢险救援,工程机械、大型排涝、雨雪冰冻、生活保障、远程投送等专用车辆配备不足,山岳、水域及化学事故救援所需的防护装备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存在缺口,应对地质灾害、水上、地下空间和隧道救援、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特殊灾种的专用装备更是匮乏。此外,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物资储备不充足,精准保障体系不细致,模块化管理程度较低,装备投送机动性不强,社会联勤联动效率低下等问题也较为明显。

(四)转制时间较短,相关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在队伍转制后的六年间,尽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队伍管理配套制度,但仍缺乏一部专门保障队伍和人员依法履职的法律。这导致队伍的性质、地位以及人员身份属性不够明确,队伍、人员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消防救援人员职业荣誉与保障体系尚未健全,不利于队伍依法履行职责、实施管理与获取保障。同时,按照纪律队伍建设标准,需要在法规层面进一步明确,以消除队伍中存在的片面认识与消极思想,强化党对消防救援队伍的绝对领导,提升队伍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五)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培养机制尚不完善。随着现代消防救援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设备不断涌现,这些设备涉及流体力学、通信、自动化、计算机、地质灾害、医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对科学、高效、安全救援的人才技术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消防救援队伍中能够熟练掌握高科技专业性救援装备的人员较少,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是直升机飞行及保障人才最为紧缺,难以从社会引进,成为制约队伍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在队伍转制改革的过渡阶段,人才选拔、保留、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亟待完善与优化。

三、航空救援力量优化与提升策略

针对西南地区灾害的复杂特点与当前救援力量存在的不足,作为航空救援队伍,应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着力优化与提升自身救援力量。

(一)构建高效救援指挥体系。在转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全灾种、大应急”的新形势与任务要求,构建现代化指挥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强化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及时更新观念,树立“大指挥中心”理念,确立指挥中心在消防救援队伍中的核心地位,打造涵盖警情受理、编成调集、辅助指挥、信息推送、舆情监控等环节的完整闭环。加强业务协同与社会联动,完善灾害预警与指挥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一张图”指挥,确保指挥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二是拓展指挥辅助决策功能。开放指挥中心端口,深度整合公安、气象、应急、林草、自然资源和交通运输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完善基础信息,构建多元化的灭火救援基础资料数据库。加强通信指挥能力建设,加大无人机空中中继平台建设力度,采用油动力系统提升无人机滞空时长,克服人工架设转信台的弊端,充分发挥无人机小巧灵活、运输便捷、部署快速的优势,有效解决特殊复杂地形下音视频传输不畅的问题,为指挥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三是完善综合指挥调度机制。从政策法规层面加强制度设计,尽快出台救援标准化指挥制度,明确各救援队伍在救援现场的指挥权责关系,避免临时协调不畅的问题,为救援行动的标准化、模块化和规范化奠定坚实基础。建立与应急、公安、气象、自然资源、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的灾情日常研判机制,整合政府、企业联动力量、应急救援专家和社会救援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协同作战。

(二)实战导向锤炼应急救援技能。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围绕应急应战需求,持续提升综合救援能力,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主动仗。一是创新作战模式,构建“直升机+特勤队员”的“轻骑兵”空中突击队作战模式,加强空地配合技战法的研究与总结,推动“地空防灭”一体化运作。增加航空应急救援专业人员编制,建立飞行观察员、调度员、指挥员、气象员等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空地队伍的联防联训,探索特殊救援环境与重特大灾害应急救援的实战能力,打造一支面向全灾种、大应急、多领域的综合航空救援人才队伍。二是针对不同灾害任务特点,开展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