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公共理性中基于黑格尔因素研究
刘小宇
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今天,社会协作、个人自由与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罗尔斯的公共理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现代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到公共理性对于解决社会公正和伦理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探讨罗尔斯公共理性理论中的黑格尔因素,分析其在社会合作观、理性与自由观念及历史性与共同体观念等方面的体现,进而评估这一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及其局限性。研究表明,罗尔斯在处理现代社会复杂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社会整体和个人权利的辩证统一,以及黑格尔所倡导的“伦理生活”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公共理性;黑格尔;罗尔斯;社会正义
中图分类号:B712
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理论是当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理念“正义即公平”对现代社会的制度设计和道德规范具有深远影响。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这一概念尤其重要,它是指公民就基本的政治与社会制度展开对话与决策,并以相互可接受的理性原则为基础。公共理性既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又能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实现公平合作。然而,罗尔斯的思想并非独立于历史哲学传统而存在,其公共理性理论中包含了诸多黑格尔(G.W.F. Hegel)的思想因素[1]。黑格尔的哲学强调社会整体与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伦理生活”(Sittlichkeit)的概念,揭示了个人自由在社会共同体中实现的必要性[2]。这与罗尔斯所构想的社会合作和公共理性有着深层次的关联。
本文通过对比罗尔斯与黑格尔的思想,分析黑格尔的哲学在罗尔斯公共理性概念中的体现。
1 罗尔斯与黑格尔的思想对比
在社会合作的理解上,罗尔斯与黑格尔有着显著的差异。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基于“原初状态”(original position)和“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认为社会合作应以平等、公正为基础,以公平为原则,实现基本权利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他的理论中,个人的自利动机通过理性的设计被引导为社会整体的合作,而合作本身是为了实现更公正的社会结构。相比之下,黑格尔则更强调社会整体的优先性,认为个人自由只能通过融入“伦理生活”(Sittlichkeit)这一社会共同体的道德体系中得以实现。黑格尔的社会合作观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认为社会协作的核心是个人的角色与责任,而实现自由的终极途径是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
在理性概念的理解上,罗尔斯的“公共理性”强调公民在公共领域进行对话与决策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普遍理性原则,并为所有公民所认同。罗尔斯认为理性是个体通过理性推理,在“无知之幕”下选择正义原则的过程,理性是一种工具性手段,旨在确保公平的社会秩序。黑格尔的理性观则更为复杂和辩证[3]。他提出的“客观理性”不仅限于个体理性推理,而是体现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整体性的世界精神(Weltgeist)的体现。黑格尔认为,理性并非个人创造,它是在历史过程中实现的。由此,黑格尔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嵌入历史与社会关系的过程,强调了理性与自由以及历史进步的有机结合。
关于自由,罗尔斯的自由观侧重于个人的基本自由权利。他提出的“正义即公平”理论认为,社会应该尽可能地保护每一个人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只能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自由的情况下被认为是合理的。罗尔斯所说的“自由”是宪法所保障的一种自由权利,在制度设计上居于首要地位。黑格尔的自由具有历史意义和集体意义,认为只有融入社会共同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个人的自由需要在共同体伦理的框架内得到确认,自由只有在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中才能具体化,不能抽象化。黑格尔的自由观具有辩证法的特征,强调了个人自由与社会共同体的相互依存关系。
2 罗尔斯公共理性中的黑格尔因素分析
2.1 社会合作观的黑格尔影响
2.1.1 社会整体与个人权利的辩证统一
黑格尔关于社会整体性和个体权利的辩证统一观深深地影响了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罗尔斯认为,在多元社会背景下,公民应当遵循“公共理性”这一共同的合理准则,为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信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对话平台,从而实现政治公正。然而,黑格尔的“伦理生活”(Sittlichkeit)则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框架,强调个人自由的实现有赖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制度架构。黑格尔主张,个体权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整个社会的历史、伦理秩序紧密相连。罗尔斯的社会合作观,在构建公共理性时,隐含着这一辩证统一的逻辑:只有社会共同体内的理性合作与制度安排,才能保证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这与黑格尔强调个人和整体的相互依赖关系相一致,认为个人权利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制度公平,而且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由此可以看出,罗尔斯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黑格尔关于个人与社会整体性的辩证统一认识的继承,使得他在处理多元化社会中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与协调性。
2.1.2 公共理性与黑格尔“伦理生活”的内在联系
罗尔斯的公共理性与黑格尔的“伦理生活”(Sittlichkeit)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公共理性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公民应该在普遍接受的理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基本的政治制度进行探讨。而黑格尔的“伦理生活”概念则强调个体自由在社会共同体中的实现,尤其是在符合共同体伦理规范的情境下。黑格尔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抽象意义上的个人自由,而是融于社会规范之中,并在社会制度和道德的调节作用下得以实现[4]。
在这一点上,罗尔斯的公共理性与黑格尔的伦理生活具有相似性。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框架也要求个人自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制度与规范,并以此来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因此,公共理性不仅仅是探讨基本正义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且具有一定的黑格尔的伦理生活方式:个人的自由是通过遵守社会规则来实现的。这种内在联系使罗尔斯的公共理性不仅是现代政治的工具性设计,同时也是一种符合伦理规范的社会合作形式。
2.2 理性与自由的黑格尔视角
2.2.1 黑格尔的客观理性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
黑格尔的“客观理性”和“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它们又具有某种哲学上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客观理性”是对个体主观意志的超越,它强调理性是以历史过程与社群结构为基础的。客观理性不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世界精神(Weltgeist)在历史中的实现,是历史性与社会性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黑格尔认为理性是个人行为的外在动力,它通过制度、法律、道德等社会安排来规范个人的行为,从而使自由客观化。
相对而言,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更为主观性和工具性。公共理性是一种理性的工具,它要求全体公民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公认的方式来探讨正义与社会制度。罗尔斯虽然建立在个人自由理性的基础上,却也以社会制度和法律为基础,使个人自由得以制度化,这一点和黑格尔的“客观理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罗尔斯的公共理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黑格尔“客观理性”的含义,认为个人的自由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与集体道德规范。
2.2.2 自由意志在政治共同体中的实现
无论是黑格尔还是罗尔斯,都把自由意志同政治共同体的结构联系在一起,只是其实现途径和理论基础不同而已。黑格尔认为,真正的自由意志不是孤立的个体自由,而是通过社会共同体的“伦理生活”(Sittlichkeit)得以实现。他认为,自由意志只有融入社会制度与法律规范之中,才能实现,而个人的自由必须在最高伦理共同体——国家之内得到确认与保证。因此,黑格尔将自由意志看作是集体的、历史的过程,它以群体的理性机制与伦理秩序为基础,实现了个人的自由发展。
相比之下,罗尔斯的“自由意志”是建立在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关系之上的。他的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应保障每个人的基本自由,而这些自由是在“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的条件下,由理性个体为实现公平正义而达成的共识。在这一理论框架内,罗尔斯的自由意志是通过公共理性来体现的,他认为,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个人可以通过共同的正义原则来实现自己的自由[5]。因此,尽管黑格尔与罗尔斯都把自由意志与政治共同体联系在一起,但前者强调伦理生活中自由的集体实现,而后者则强调以理性契约保障个人的自由。
2.3 历史性与共同体观念
2.3.1 历史在公共理性中的作用
历史在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罗尔斯对历史的关注较为隐含,而非显性阐述。“公共理性”要求公民在对正义和政治原则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具体而言,历史既是人类在特定时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与挑战,也是公民参与理性讨论的基础与框架。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的概念,促使人们在理性选择正义原则时,将个人历史和文化差异暂时放置一边,从而追求更具普遍性的公正原则[6]。然而,特定的历史情境与传统,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理性思维与判断,促使他们对以往形成的社会共识与伦理准则更加敏感。因此,罗尔斯虽然以理性为基础,但从本质上讲,他仍承认历史在建构社会身份和价值观念中的核心地位。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变革中的公正诉求,才能实现对社会未来的合理愿景与道德承诺。
2.3.2 黑格尔历史哲学对罗尔斯公共理性的启发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给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思想以深刻的启示,尤其是它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黑格尔认为历史不只是一种线性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种不断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每一历史时期都折射出一种特定的社会伦理与政治结构,并在辩证的基础上不断地演进和超越[7]。对于罗尔斯而言,这一历史视角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帮助他认识到公共理性不能脱离其历史背景和社会脉络。罗尔斯在建构正义理论时,强调个人理性和社会历史在多元社会中的统一,契合了黑格尔关于理性是历史的产物这一观点。因此,罗尔斯在公共理性中引入的“历史视角”使他意识到,在制定与适用正义原则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公民既能认识现有制度的正当性,又能以此为基础展开理性的辩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得他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仍能保持对历史连续性与道德进步的敏感。
3 罗尔斯公共理性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其黑格尔因素的评价
3.1 公共理性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显著的适用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社会背景的融合,也增加了社会矛盾与分歧的危险。在这一复杂背景下,公共理性是一种促进理性讨论、建构共识的工具,它有助于公民在多元观点面前找到共同的公正原则。
“例如,在美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不同族群、不同社群之间可以在公共理性框架下就医疗、教育、移民等议题进行理性地探讨。在此过程中,各方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一己私利,以确保政策的合理性与公正性。这样既能提高决策的效率,又能提高透明度和可信度。”
公共理性还为解决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当今社会,诸如收入不平等、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等问题,常常需要通过社会对话与政策干预来解决。在公共理性的指引下,不同利益相关者可以在充分尊重对方意见的前提下,共同探索实现公平公正的途径。
“例如,在制定最低工资法时,用人单位、员工及决策者应从公众理性出发,理性地分析不同工资水平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寻找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与经济发展之间平衡的平衡点。”
3.2 黑格尔与罗尔斯思想融合的局限
黑格尔和罗尔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融合,但是他们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人的自由与权利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罗尔斯重视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在一个多元社会里,由公共理性所达成的共识[8]。这一差异可能导致罗尔斯理论在实践中很难充分反映集体中个人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例如,在某些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罗尔斯的理论可能不能满足公共理性框架下被忽略的边缘群体的特殊需要,致使他们的呼声与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保护。”
罗尔斯的公共理性强调理性论证,却忽略了其历史与文化背景对其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人的理性产生于历史,社会环境对个人理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罗尔斯在构建公共理性时,更多地依赖于理想化的“无知之幕”,试图通过理性的普遍性达成社会共识。这一做法可能会忽略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
“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中,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可能使得某些普遍性原则难以有效实施。”
因此,尽管黑格尔和罗尔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更全面、更细致的理论视角。
4 结语
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深受黑格尔思想的深刻影响,它对现代社会合作、个人自由及其历史背景的理解,反映出理性和共同体理念的辩证统一。这不仅为罗尔斯正义理论提供了历史与伦理依据,而且对多元社会中公共理性的现实适用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碰撞、融合,使得公共理性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探索如何在理性讨论中兼顾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保证社会群体,特别是边缘群体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同时,深入分析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对公共理性理论的启示,有助于在复杂社会背景下制定更加包容、更加有效、更加公正的社会正义的政策。在此过程中,将公共理性和历史自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理性的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罗尔斯[M]. (美) 弗雷曼, 著. 华夏出版社. 2013.
[2] 法哲学原理[M]. (德) 黑格尔 (Hegel,G.W.) , 著. 商务印书馆. 2009.
[3] 杨伟清. 重思罗尔斯的无知之幕[J]. 伦理学研究, 2023, (05): 81-89.
[4] Reijo M .Hegel’s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ethical life (Sittlichkeit) as a historical-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J].Mind, Culture, and Activity,2020,1-13.
[5] E. R Z .A Revolutionary Faith: Liberation Theology Between Public Religion and Public Reason[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03-13.
[6] 张江. 公共阐释论[J]. 社会科学文摘, 2023, (04): 20-23.
[7] 陈磊. 从原初协议到道德能力: 论罗尔斯公共理性证明之基础[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2, 14(05): 1-5.
[8] 肖明华. 论公共阐释的“阐释”“公共”与“转型”[J]. 海峡人文学刊, 2022, 2(03): 35-4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