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建赋能社区治理:创新驱动与多元协同发展新路径

作者

陈月婷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528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这要求基层充分发挥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基层 “小治理” 筑牢社会稳定 “大格局”,系统解决百姓利益问题,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积极探索城市社区治理创新路径,成果显著,强化了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密切了党群关系,提升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政府部门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指导实践,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格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涵盖多个领域,还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同时,居民自治意识增强,成立居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信息技术也为治理提供了新手段。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社区治理创新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诸如不同治理主体难以形成合力、社区治理创新意识薄弱、社区治理法治化和智能化不足等,主要体现为以下五点:

(1)社区治理主体间协同不足。虽然社区治理已经逐渐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和居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但在实际运作中,各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不同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等问题,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

(2)社区服务供给不足。尽管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一些地区的社区服务设施短缺,服务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3)居民参与度不高。虽然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但仍有部分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参与度不高。一些居民对社区事务缺乏了解,对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和途径不清楚,导致参与度不高。

(4)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有待提升。即使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的执法力度和司法保障力度仍需加强。一些社区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影响了社区治理的公正性和效果。

(5)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可以看到智慧社区建设加速推进,但一些地区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上仍存在不足。一些社区缺乏智能化设施和平台,无法充分发挥智能化技术在提高社区治理效率和便利性方面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求迫切,民众对美好生活及高品质服务的愿望带来新挑战。社区治理效果关乎居民利益和整体成效,社会结构复杂、治理需求多元及理念进步促使治理工作必须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成效关系国家治理整体效能,是国家治理体系关键部分和深化探索的实践领域。

而基层党组织是党群沟通纽带,承担引领群众和治理基层重任,党的治理与领导职能依赖基层组织实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基层党组织既是领导组织者,也是直接参与者,强化其组织建设和职能发挥对深化改革至关重要,所以党建+社区治理在基层是发挥着“一核多元”的关键作用。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探寻 “一核多元” 治理新径,夯实基层党建根基

(一)锻造精锐基层党组织班子

基层党组织班子素养,系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成效之基。一是广纳贤才,优化班子。借助乡村振兴契机,引导返乡大学生、能人贤士、技术骨干入列,择优选任党组织书记、委员;选派机关年轻干部下沉社区任“第一书记”;招揽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担当专职副书记或指导员,以专业知识赋能,破解社区新题,充盈党建力量,提升班子执政水平;二是精培强训,赋能两委。常态化开展多元培训、学习与主题教育,促进班子成员学中增智、能上升级,强化党组织执行力、应对力。

(二)筑牢党员思想作风防线

思想建设为基层党组织深化要核,需多维发力。新时代下,基层党组织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研讨学习,引导党员扎根社区、服务民众,激发党员参与热忱。基层党委应领航意识形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面,党员在社区治理中守信念、传价值、勇担当、践作风,彰显先锋风采。

(三)激发基层党组织创新动能

基层党组织乃城市社区治理关键,须与时俱进、创新奋进。一要紧贴需求,创新党建活动载体,转化居民参与力量为治理活力,使政治引导、社会服务、群众需求融合统一;二要组织党员义工团队,精准 “点单” 服务,高效排忧解难,全链融入治理环节;三要构建 “党建+”新模式,如“全科网格”“红色物业”,整合资源、协同治社,为治理添彩。新时代党建引领,重在培育创新意识,优化引领方式,激发社区生机,推动治理革新。

二、开拓 “自我管理” 治理新路,彰显基层群众自治效能

(一)党建领航,点燃群众参与热情

重塑社区治理观念,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思想引领,促进居民知权、行权,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吸引流动人口融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设立服务中心等,给信息、解难题,提升居民归属感,拓宽便捷参与渠道,营造互信氛围。培育居民共同体意识,聚焦民生议题设议程,引导居民参与表决,借助党建活动明晰主体地位,动员群众参与日常事务。

(二) 党建把关,赋能群众参与能力

群众参与社区治理能力提升,需理论实践互促。理论上,借社区微党校、大讲堂,学党建、治理知识,提政治参与素养与科学文化水平。实践中,建立透明民主决策机制,组织法律、维权培训,激发居民积极性,凝聚互信合力,积累经验、优化体系,促进居民广泛深入参与。

(三)党建搭台,拓宽群众参与路径

拓宽公众参与路径,创立多元决策空间并制度化。一方面,能切实补基层治理短板,多元决策空间给予了不同群体发声机会,让各方智慧碰撞,为解决棘手难题提供新思路,使治理措施更贴合实际。另一方面,挖掘群众潜能效果显著,在社区文化营造、邻里纠纷调解等事务中各展其长,从被动接受管理转为主动参与治理,激活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构建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筑牢根基。

三、 开启 “联动机制” 治理新程,汇聚全域资源协同力量

(一) 织就社会组织联动纽带

适度发展多元社会组织,补充党建服务漏洞,促进联动自治。一是依需求定培育规,遵循市场法则,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减准入、优环境,促进社会组织繁盛;二是培育专业社工,解决社区人才短缺问题,推动社工培训考证,强化专业能力,提升服务质效;三是建立评估标准,优存劣汰,奖优惩劣,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二)健全基层党建网络运行体系

建立基层党建联动协同体系,设立合作机制。一是提管理、整资源,组建 “大党建” 联盟,依托联合党组织机制,强引领、明责任、严分工;二是以考促治,治理成果与党建业绩相挂钩,建立协同推动体系;三是强监督、立长效,实施绩效评估与追责,设考核标准。四是构建监督网,施行互评制度,重视民意反馈。

(三)创新基层党建引领范式

探索城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方法,加强组织、优化网格、促进共享,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扎根,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智慧社区、城市一体治理模式。一是寻找特色治理路径,因社区实地情况,激发党员、汇聚资源、利用乡贤、挖掘产业优势;二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 “互联网 + 政务”、“党建智能管理” 平台,推进线上业务、资讯推送、在线学习大力发展,搭建大党建网络,促进资源信息共享,优化治理效能。

在基层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党建+社区治理无疑是核心驱动力量。党组织宛如 “领航员”,精挑班子成员、锤炼党员队伍,稳固引领高地;匠心独运创新活动样式,点燃群众参与热情,激活自治潜能;倾力搭建多元协作平台,攥指成拳整合各方资源,同时巧用信息技术赋能,一路领航社区冲破阻碍,大步跨向高品质治理的全新未来。

陈月婷,1991年9月出生,女,汉族,籍贯广东佛山,本科学历,职称无、研究方向党建引领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