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非遗”项目课程建设探析

作者

林凤秒 张芙慧 苏茂刚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山东诸城 262234

【摘 要】融入“非遗”项目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包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与素养,还能提升学生在日后的幼儿园教育工作中融入非遗内容或元素的能力与意识,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三全育人;学前教育;“非遗”项目;课程建设

一、引言

2021年,文旅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非遗教材,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学校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加强非遗师资培养”。为非遗进一步融入教育系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2015年实施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设置非遗课程。教育传承是非遗传承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高校是人才培养、传承文化的重要基地,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中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二、非遗项目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一)非遗项目与学前教育相关性分析与课程匹配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但是珍贵的教育资源,而且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储备人才。非遗技艺和文化内涵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相关技能与素养。将非遗项目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能加深学生对非遗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在日后的幼儿园教育工作中融入非遗内容或元素的能力与意识,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从小就树立文化自信,也是一个向家长和社会宣传非遗独特魅力的窗口[1]。可见,在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引入“非遗”项目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形成良性保护与发展模式。

潍坊市现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125项,市县一级的非遗项目多达2471项。我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学前教育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幼儿文学、声乐、器乐、简笔画、手工、舞蹈等。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潍坊市非遗名录按内容相关性进行匹配(如下所示)。

(二)重组教师队伍,共同研究非遗项目教学

调研分析学校制度、教学理念、课程导向、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组建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思政教师和园方导师四方联动教学团队,共同构建全员育人体系。

三、三全育人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非遗课程建设实施策略

(一)营建校园“非遗”文化氛围,三步走全过程育人

1.第一步新生入学非遗教育阶段。学院设有非遗(诸城刺绣)技能大师工作室、非遗(诸城古琴)技能大师工作室、非遗掐丝珐琅工艺工作室和非遗剪纸工作室。新生入学后,学院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训室,并安排大二学生现场制作非遗作品、解答问题,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2.第二步校内专业课程提升阶段。分校内专业课程学习和校内专业实训两个阶段。校内专业课程学习是指学生不但要完成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关注时事和非遗行业动态,扣好专业课程学习育人的第一粒扣子。校内专业实训主要是依托各个非遗工作室开展实训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精益求精、严谨踏实的匠心意识,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第三步校外幼儿园实习阶段“三重身份”转变。学生实习初期,从“传承者”逐渐变为“传习者”。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学习掐丝珐琅工艺,不但能够掌握该工艺的概念、特征和制作流程,而且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寓教于乐的保育活动,助力非遗的传播,实现幼儿教育与非遗的融合。实习中期从“观察者”逐渐变为“参与者”。在主班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实习学生发挥自己在非遗方面的特长逐步开展教学活动。如结合潍坊风筝开展相应的风筝节主题活动,如《识风筝》《观筝展》《绘风筝》《赛风筝》,幼儿在观赏和实践中培养对风筝的兴趣,了解风筝的文化历史和种类,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实习后期从“接受者”逐渐变为“设计者”。学生在实习后期能够结合非遗项目和幼儿教育需求开发设计相关的专题。结合传统节日和节气进行专题设计,根据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设计语言领域活动《冬至我知道》、社会领域活动《冬至的秘密》、艺术领域活动《饺子宴》。

(二)重组教师团队,内联外引,“四覆盖”全员育人

1.专业教师为主,主育“技”与“术”。校内教师到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合作开发非遗项目、研究课题,将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对非遗两种不同认识相融合,达到保护、传承非遗的目的。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基础和兴趣爱好,利用寒暑假、休息日走进幼儿园、工艺作坊,认真学习研究当前流行的手工技艺,进行不同模块的非遗项目课程设计。

2.非遗传承人为辅,共商“融”与“合”。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与专业教师结合学院发展方向和本地域文化共同设计非遗课程。学院聘请非遗传承人授课,讲解“非遗”传统技艺,并由专任教师协助分解指导,完成对非遗项目教学文字、图片、音像等数字化资源的整理与储存。

3.思政教师为魂,助育“道”与“理”。学校从优秀辅导员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具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党员教师中遴选组成思政教师,作为本专业的思想导师。思政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和非遗大课堂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历史视野。

4.园方导师客串“教”与“师”。邀请幼儿园骨干教师进校园,将幼儿教育的新需求带入课堂,解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解决课程教学内容不适应行业岗位要求的问题。

(三)把握非遗传承教学规律,“五维度”全方位育人

1.打破传统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经调研,大一学生对非遗了解甚少而幼儿园非遗园本课程设置较多。重构后的《手工》课程融入高密剪纸、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潍坊刺绣工艺、掐丝珐琅工艺等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非遗视野,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普及。

2.整合教学资源,开展非遗项目主体活动。采用表演、竞赛、会展以及技术传授等多种方式,在教学中开展非遗项目主题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平台。例如,以“庆国庆”为主题,开展舞蹈、音乐、绘画、剪纸、皮影、纸浆画、掐丝珐琅等方面的作品征集。学生自行设计创作,参赛作品在学校公开展出,优秀作品推荐参与省市及国家级赛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探索“理实+数字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较好成效。教学中因材施教,尤其是实施情境化教学创设与非遗项目相关的真实情境,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工坊、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非遗学习体验。还可以通过VR技术模拟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4.依托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创新教学过程实践。在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学生围绕具体的非遗案例进行实践创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教师为学生参与相关比赛、社会服务提供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参加非遗知识大赛、非遗技能大赛、非遗创新创业大赛等。例如《手工》课程的掐丝珐琅项目中师生合作完成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尺寸为0.66m×9.83m,创造了世界最大的《清明上河图》掐丝珐琅画世界纪录。《东坡密州出猎》《东坡先生懿绩图》系列及《十二花神》系列获2023年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潍坊好手艺”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孔子主题故事》系列获2024年“匠心向党”潍坊第二届梦金园杯传统工艺创新博览会金奖。通过专题展览、实地观摩、社会调研、公益服务等活动,持续推进育人和育才实效,逐渐培养了一批热爱非遗,愿意投身非遗传承的学生。

5.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赋能学生持续发展。融入非遗项目的课程评价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注重过程评价。学生随时记录创作过程并上传学习通平台,教师通过分析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过程性记录、学生作品及实践活动,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度;二是探索增值评价。关注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理论知识内化和实践转化等动态,通过实际行动、行为习惯检验价值认同和情感塑造效果;三是坚持多样化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园方导师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等方式;四是打造多渠道评价。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作用,多途径、多环节、多维度全方位进行评价,并为课程实施的优化提供依据[2]。

四、潍坊刺绣项目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一)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制定

教育部制定的《指南》明确了各个年龄阶段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其中艺术领域目标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大部分[3]。基于《指南》的精神,结合大班幼儿手部动作发展特点以及潍坊刺绣针法技巧等,确定潍坊刺绣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如下:

2.潍坊刺绣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活动内容选择

将潍坊刺绣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具体的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潍坊地区和幼儿园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前期经验、教师的能力素养等进行筛选。潍坊刺绣针法技巧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根据基础针法灵活变化的,筛选确定了回针绣、轮绣、缎面绣、结粒绣、贴布绣以及自由组合绣6个类别,开设《识刺绣》《练刺绣》《创刺绣》和《展刺绣》四个环节。

3.潍坊刺绣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评价要点

通过评价了解潍坊刺绣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不断改进活动方案,促进幼儿与教师共同发展。主要从幼儿表现、教师行为、材料提供三方面展开评价。

参考文献:

[1]林一叶.高职美育视域下非遗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以东莞千角灯为例[J].天工.2023(24):75-77.

[2]樊莉娜,张金龙.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探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注:[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学前专项课题《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非遗’项目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3ZC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