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下的高校BIM施工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王东欣
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要:在智能建造技术的迅猛推动下,建筑行业对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施工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BIM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在分析智能建造背景下高校BIM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旨在促进高校BIM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以满足建筑行业智能化的过程中对BIM管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1.引言
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提高行业生产效率的需求日益迫切。BIM管理不仅涉及建筑信息的集成与管理,更涵盖了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全过程的协调与优化,与智能建造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行业生产效率。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紧密结合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强BIM管理人才的培养。然而,目前各个高校在BIM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完善、智能建造实践环节不足、师资队伍前沿技术培训缺乏等。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适应未来建筑行业市场需求的BIM管理人才。
2.高校BIM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信息化转型,国内高校纷纷开始重视BIM技术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并建立了BIM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推动BIM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然而,仍存在智能建造下的BIM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不足、 BIM管理相关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高校课程设置与智能建造下BIM施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吻合等问题
2.1 BIM管理相关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BIM管理相关课程通常作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课程开设学期、学分、学时等具体信息可能因学校和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类课程一般会涵盖BIM技术的基本理论、软件操作、项目管理、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工程管理的专业方向上,部分高校在BIM管理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2.1.1 BIM管理相关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从系统性的角度来看,BIM管理技术涉及一系列课程。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系统性问题。
(1)课程群构建不足
目前,BIM课程体系应当涵盖从BIM技术的基础理论、建模方法,到BIM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法规标准等方面的应用等多个领域和环节。然而,部分本科院校在BIM管理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只关注了BIM技术的某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工程项目全过程BIM管理。这种点状的课程设置方式,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BIM管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实际应用能力[1]。
(2)教学计划调整限制了BIM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
由于教学计划调整周期较长及教学计划内课时限制,许多本科院校并未将BIM技术涉及的所有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而是通过毕业设计、竞赛、讲座等课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进行碎片化的学习,这种方式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
(3)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使得部分院校较难开设全面而深入的BIM管理课程。
BIM技术的跨学科特性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而当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BIM专业教师相对稀缺。BIM教学强调实践操作,但部分教师缺乏实际项目经验,难以指导学生完成复杂的BIM项目。
2.1.2 BIM管理相关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
作为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从前瞻性的角度来看,BIM技术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其应用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这就要求BIM管理课程在设置上不仅要关注当前的技术现状,还要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部分本科院校在BIM管理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前瞻性,课程沿用五年前,甚至十年前的课程体系,忽视了BIM技术的变革。例如:智能建造技术开始在工地应用,在一些高校的课堂上无法体现。这种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方式,使学生在面向未来的择业竞争中缺乏优势[2]。
在智能建造时代,部分本科院校忽视了BIM管理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BIM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需要融合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设置BIM管理课程时,只关注传统的建筑学、土木工程和管理科学的知识整合,而忽视了计算机科学与系统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整合。目前,市场上BIM相关的软件公司众多,Autodesk公司的软件在众多的BIM软件中应用最广。国内相关的公司的BIM软件竞争激烈,未能全面覆盖BIM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在一个项目上应用的软件需要有不同的接口和插件才能应用。如果BIM管理人才具备了相应的编程能力,能够根据项目需要自主研发小的软件及插件,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工程项目管理需要。
2.2智能建造下的BIM管理实践环节不足
智能建造下BIM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教育者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智能建造及BIM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智能建造下BIM管理的核心理念,熟练掌握相关软件操作,学会如何在实际工程中解决复杂问题。遗憾的是,目前许多高校在BIM教育方面,仍然偏重于课堂讲授及应用软件的学习,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对BIM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但在面对具体项目时,往往因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在智能建造的项目上,更加显得捉襟见肘。这不仅影响了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效果,也制约了智能建造在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部分本科院校由于教育经费有限,缺乏足够的智能建造及BIM应用软件、硬件设备和实验场地,导致无法提供足够的智能建造下BIM管理的实践机会。一些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或者现有教师缺乏足够的智能建造下的BIM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智能建造下的BIM技术实践[3]。部分高校与建筑行业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和交流,导致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4]。当前智能建造下BIM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水平[5]。这导致部分应用型高校对于智能建造下的BIM实践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2.3智能建造下BIM施工管理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BIM人才培养需满足建筑业人才需求,明确BIM施工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智能建造和建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BIM施工管理人才的需求定位可以从专业能力要求、综合能力要求、人才需求层次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3.1 BIM施工管理人才专业能力要求
BIM施工管理人才需要的专业能力包括:掌握BIM技术、施工管理知识、多学科融合能力。BIM施工管理人才在BIM技术方面需要熟练掌握BIM软件的操作技能,包括建模、分析、优化等能力,能够熟练运用BIM软件进行施工方案的模拟、进度管理、成本控制等,能够利用智能建造技术提高施工过程中三控一管的能力。除了BIM技术外,施工管理人才还需具备扎实的施工管理知识,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管理、施工进度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智能建造下的BIM施工管理涉及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BIM施工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融合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施工中的复杂问题。
2.3.2 BIM施工管理人才综合能力要求
BIM施工管理人才需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BIM施工管理人员需要与设计师、工程师、施工队伍等多个角色进行沟通协调,确保施工方案的顺利实施。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BIM施工管理往往需要组建跨部门、跨专业的团队,BIM施工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随着BIM技术及智慧工地的不断发展和应用,BIM施工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BIM技术和智慧工地管理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3.3 BIM施工管理人才需求层次
BIM施工管理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各个高校需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哪个层次的BIM人才需求。BIM施工管理人才需求的基础层次主要包括BIM建模员、BIM技术员等岗位,主要负责BIM模型的建立、维护和技术支持等工作。BIM施工管理人才需求的专业层次包括BIM施工工程师、BIM项目经理等岗位,需要具备更深入的施工管理知识和BIM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负责施工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监控等工作。BIM施工管理人才需求的管理层次包括BIM技术经理、BIM总监等岗位,需要具备全面的施工管理和BIM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负责整个项目的BIM施工管理和战略规划等工作。
2.3.4 BIM施工管理人才需求的市场需求与趋势
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深入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其在施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BIM技术能够集成建筑项目中的各种信息,实现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的协同工作,从而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BIM施工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同时,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纷纷引入BIM技术来优化施工管理流程、降低成本、提高项目质量。这进一步加剧了BIM施工管理人才的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BIM施工管理也将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企业需要具备相关技能的BIM施工管理人才,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施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项目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BIM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建筑领域,而是逐步向交通、水利、能源等更多领域拓展。这要求BIM施工管理人才具备跨领域合作的能力,能够与其他行业人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综上所述,BIM施工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随着政策的推动、行业应用的深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BIM施工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BIM施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将呈现出专业化、细分化、复合化以及跨领域合作等趋势。高校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BIM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3.智能建造下BIM管理人才培养改进策略
3.1完善智能建造下BIM管理相关课程设置
首先,加强BIM管理应用课程的跨学科整合,促进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将BIM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来设置。确保课程内容涵盖BIM技术的基础理论、建模方法,BIM在智能建造下的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及计算机软件编程的相关技术。其次,定期更新课程内容,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定期更新BIM管理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确保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再次,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可以增设与BIM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如BIM软件开发、BIM数据分析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选择。
3.2加强智能建造下的BIM管理实践环节
应用型高校应加大对BIM实践教学的投入,包括购买BIM应用软件、硬件设备,建设BIM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应加强BIM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BIM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BIM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高校应积极与建筑行业中具有智能建造能力及BIM管理应用能力的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还可以进一步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智能建造项目的BIM管理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同时,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将最新的行业标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智能建造下BIM管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实践报告、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3.3鼓励学生参与BIM相关竞赛和项目
应用型高校可以组织BIM相关的竞赛,鼓励学生参与,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BIM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校内竞赛的优秀学生参加如“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Autodesk Revit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等国内外知名BIM竞赛,拓宽视野,提升竞争力。
3.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应用型高校可以积极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开展智能建造及BIM管理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BIM教学理念和智能建造下BIM技术应用的实践经验,拓宽国际视野,为我国建筑业走出去培养合格的BIM管理人才。
4.结语
智能建造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BIM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加强智能建造下BIM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加强BIM管理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BIM相关竞赛和项目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提高智能建造背景下BIM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武田艳, 周洪文, 柯翔西, 颜剑锋, 王哲.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递进式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 建筑经济, 2022, 43 (S1): 836-839.
[2]王淑嫱,张辉.基于BIM5D协同项目管理的教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3,32(09):90-95.
[3]牛建广,高春艳,郭建明.新文科背景下工程管理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OL].河北地质大学学报,1-8[2024-07-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22.Z.20240722.1442.002.html.
[4]周小寒,陈敏云,俞丹.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4,38(03):153-158.
[5]刘伟,韩璐遥,王永祥,等.智能建造趋势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综合评价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05):21-24+38.
本文系河北地质大学2022年校级教改项目《智能建造背景下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以建筑信息模型课程为例 》结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J26)
作者简介:王东欣(1972.9),女,河南太康人,硕士,河北地质大学城市地质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与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