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视角下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路径

作者

铁静

锦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辽宁 锦州 121000

一、引言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京剧服装作为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角色身份、性格、地位的象征,更是京剧舞台艺术视觉效果的关键元素。京剧服装制作技艺融合了绘画、刺绣、裁剪等多种传统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06 年,京剧服装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传承人老龄化、市场需求萎缩、传统技艺流失等。因此,探索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路径,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与艺术价值

(一)历史渊源

京剧服装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京剧形成初期,服装制作主要借鉴了昆曲、徽剧等传统戏曲的服装样式和制作工艺。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京剧服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清末民初,京剧服装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服装制作作坊和技艺精湛的艺人。这些艺人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传统工艺与京剧艺术的特点相结合,使京剧服装在款式、色彩、图案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艺术价值

京剧服装制作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款式上看,京剧服装种类繁多,包括蟒、靠、帔、褶等,每种款式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象征意义。例如,蟒袍是帝王将相等高贵人物所穿的服装,其图案华丽,色彩鲜艳,体现了人物的尊贵地位;靠是武将所穿的服装,造型威武,装饰精美,展现了武将的英勇气质。从色彩上看,京剧服装的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象征意义。红色代表忠诚、勇敢,黑色代表正直、无私,白色代表阴险、狡诈等。从图案上看,京剧服装上的图案丰富多样,有龙、凤、麒麟等吉祥图案,也有云纹、水纹等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现状分析

(一)传承人现状

目前,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许多老艺人年事已高,逐渐退出舞台,而年轻一代对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兴趣不高,愿意学习和传承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此外,传承人的培养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技艺的纯正性,但培养周期长,效率低,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市场需求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京剧的观众群体逐渐缩小,京剧服装的市场需求也随之萎缩。目前,京剧服装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专业京剧团体和戏曲院校,市场需求相对有限。此外,市场上还存在着一些质量低劣、缺乏艺术价值的京剧服装,这不仅影响了京剧服装的整体形象,也对传统技艺的传承造成了冲击。

(三)技艺传承现状

在技艺传承方面,京剧服装制作技艺面临着传统技艺流失的问题。一些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技法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逐渐失传。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对传统技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服装制作企业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产品质量和艺术价值却大打折扣。

四、京剧服装制作技艺活态传承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京剧艺术和京剧服装制作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流行的文化元素,对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兴趣不高。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导致了传统手工艺生存空间的缩小,许多京剧服装制作作坊面临着拆迁、倒闭的困境。

(二)传承人才培养的挑战

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培养传承人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学校教育中对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社会培训机构对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培训也存在着不规范、不系统的问题,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传承人才。

(三)资金短缺的挑战

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从传承人的培养、技艺的研发到市场的推广,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目前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少量的社会捐赠,资金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资金的不足导致了许多传承项目无法开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五、京剧服装制作技艺活态传承的理论基础

(一)非遗活态传承理论

非遗活态传承理论为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关键指引。该理论强调传承应是动态、活态的过程,这契合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发展规律。京剧服装制作技艺历经岁月沉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工艺智慧。在传承中,传承人作为核心主体,其主体性和创造性至关重要。要给予传承人充分的空间,鼓励他们突破传统束缚,结合现代审美与需求,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比如在设计上融入现代元素,在制作工艺上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如此,既能保留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精髓,又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二)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理论深刻揭示了京剧服装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京剧服装制作技艺亦是如此。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其传承发展的土壤,社会文化氛围能激发大众对技艺的兴趣与热爱,市场需求为其提供发展空间,政策支持则是坚实保障。在活态传承中,需多方协同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媒体宣传、文化活动等营造浓厚氛围;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拓展旅游市场等满足需求;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等提供保障。促进技艺与社会深度互动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经济理论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者更看重消费中的独特体验。京剧服装制作技艺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丰富,可借助该理论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从消费需求看,现代人对文化体验需求增加,可通过举办制作工作坊、打造主题展览等形式满足其深入了解传

统技艺的渴望。在传承模式上,促使技艺传承从单纯传授向文化体验服务转变,传承人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可设计个性化方案。此外,该理论为其商业化发展提供思路,如与旅游产业结合开发项目,增强与现代社会联系,推动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四)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创新理论为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系统性思路。该理论强调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合作,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推动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在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传承中,需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理论研究和技艺改良,企业负责市场推广与产品开发,传承人则确保核心技艺的纯正性。例如,可建立“京剧服饰创新实验室”,联合非遗传承人、设计师、材料科学家共同研发环保面料与智能刺绣技术,既保留传统工艺精髓,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建立开放共享的京剧服饰纹样数据库,促进跨界合作。通过多方协同,形成技艺传承的可持续创新生态,使京剧服装制作技艺在当代社会实现活态存续与价值增值。

六、京剧服装制作技艺活态传承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传承人培养

加强京剧服装制作技艺传承人培养,需构建多元培养体系。完善学校教育是重要一环,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与课程,邀请老艺人进校园,将传统技艺融入教学,同时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传承人培训基地,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模式,为传承人提供专业平台。此外,要传承师徒制这一优良传统,政府出台奖励政策,如给予老艺人收徒补贴、为学徒提供学习资助等,提高老艺人收徒传艺的积极性,让技艺在师徒间代代相传,确保技艺传承不断层。

(二)拓展市场需求

拓展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市场需求,需通过多元途径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一方面,可将其与现代文创产业深度结合,开发京剧服装元素的玩偶、饰品、文具等创意产品,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扩大市场覆盖面。另一方面,加强与旅游产业的联动,设计京剧服装体验项目,让游客试穿戏服、拍照打卡,沉浸式感受京剧文化魅力,同时在景区设置展示销售点,提升产品曝光与销量。此外,应积极推动国际化传播,通过参与国际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向海外观众展示京剧服装的精湛工艺与艺术价值,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全球消费者,助力技艺走向世界。通过文创开发、文旅融合与国际推广,实现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市场拓展。

(三)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政府应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为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系统性保障。一方面,制定财政补贴政策,对传承机构、工作室给予运营支持,降低其场地、材料等成本压力;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激励企业参与技艺保护与创新研发。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防止技艺被不当利用,确保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和市场推广。支持传承人带徒授艺,资助年轻从业者学习深造;鼓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提升制作效率与产品创新性。此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导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赠、合作开发等方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 + 市场运作 + 社会参与”的多元资金保障体系,确保技艺传承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传承方式

创新京剧服装制作技艺传承方式,需紧扣时代脉搏。线上,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搭建数字化桥梁。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将技艺的历史脉络、制作流程及精美佳作全方位呈现,观众指尖轻点,便能跨越时空领略其独特魅力。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汇聚丰富教学视频与课程,打破时空限制,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启学习之旅,汲取技艺养分。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技艺展览、比赛、讲座等,强化互动性与参与性。公众可近距离观赏精湛技艺,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感受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从而提高对技艺的认知度和关注度。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拓宽技艺传承渠道,让京剧服装制作技艺以更鲜活、多元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为其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五)构建文化生态系统

构建京剧服装制作技艺文化生态系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营造社会氛围与强化行业自律双轨并行。首先,应通过纪录片、新媒体、非遗展演等多元渠道,全方位展示京剧服饰的纹样寓意、刺绣工艺及文化符号,深化公众对 " 一针一线皆典故 " 的认知,依托中小学美育课程和高校传统工艺工作坊,培养年轻群体对京绣、缂丝等传统技法的审美认同。其次,需成立京剧服装制作行业协会,建立从面料选材到纹样设计的全流程标准体系,引入第三方质量认证,杜绝机器刺绣冒充手工制作的乱象。定期举办 " 全国戏曲服装技艺大赛 " 等行业活动,搭建老艺人带徒授艺、院校研究机构技术攻关、服装企业市场化转化的协作平台,推动 3D 量体裁剪等新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创新。最终形成 " 社会认知—行业规范—技艺创新 " 三位一体的良性生态,使这项承载着中华戏曲美学精髓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七、结论

京剧服装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京剧服装制作技艺面临着传承困境。为了实现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我们需要从加强传承人培养、拓展市场需求、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创新传承方式、构建文化生态系统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让京剧服装制作技艺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京剧服装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传承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

参考文献

[1] 宋晨功 . 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京剧服装设计策略研究 [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 4 (16): 3-5.

[2] 杨博慧. 京剧文化的交互设计研究[D]. 北京服装学院, 2022.

[3] 任铠均. 传统与现代— —京剧服装的继承以及创新 [J]. 戏剧之家 , 2020, (28):13-14.

作者简介: 铁静(1985 年4 月) 女,人 本科 主要从事京剧舞台服装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