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

罗伟华

福建省长汀一中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既要传授现代政治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其文化自信与认同,构建起现代思想政治教学的新理念和内涵,更好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

引言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说:“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提升其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

(一)传统文化知识匮乏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部分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化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相对缺乏,基础知识薄弱,深入理解有待加强。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与深度。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基础认知,可能导致对于相关史实、概念、价值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误解、误区或片面理解。

传统文化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而学生对这些领域的整体把握和历史脉络认识有时较为薄弱,使得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难度较大。

因此,针对这一现状问题,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系统性地梳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观念,辅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框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体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和传承。

(二)教学资源匮乏

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常常面临缺乏系统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困境,如教材、教辅资料等。这种资源匮乏可能限制了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样性和深度,使得教学内容受限、教学手段单一。

缺乏专门针对传统文化的权威教材和案例分析,也会给教师带来制定教学蓝图和提供参考依据等方面带来困难,影响其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建设,推动编写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料,丰富和完善相关资源,为思想政治教师提供更多、更好、更全面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素材,激发他们开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和融合。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开展常规课堂教学中应该有计划地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重要实践议题,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魅力,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

(一)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借助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将线下展馆和线上展馆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网络资源等,可以生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使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和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提供丰富的视听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PPT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课程。通过精心选取精美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将中国古代诗词、绘画、戏剧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展示和解说,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又比如,在展示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时,通过PPT播放流畅的绘画演示,配以详细的讲解和历史背景介绍,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绘画作品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这样的多媒体展示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为他们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与博大文化,可以使思想政治课堂更具活力和趣味性,有效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和深度,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注重实践和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参观考察、实地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到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对其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认知,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文物活化,就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文化参观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历史街区等。以参观博物馆为例,在博物馆里学生可以近距离观赏各种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陶瓷等文化载体,同时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的实践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故事化、情境化、立体化呈现,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直观地感悟和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激发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通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改造传统,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

(三)有序开展课外拓展活动

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讲座、演出、比赛等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促进思想政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延伸和深化。这些活动提供了学生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艺术家开展传统文化专题演讲,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历史文化、传统礼仪等知识。通过这样的讲座活动,学生可以从更系统、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当代价值,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学生还可以通过与专家互动提问、讨论等方式,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作用和影响等相关议题,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通过有序开展课外拓展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能够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体验,为思想政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深化和传承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结论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践和教学结合以及课外拓展活动等策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可以成功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这种综合性的探索和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认知,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秀花,马香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贵州民族地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究[J]. 大众文艺,2023,(23):178-180.

[2]周星. 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2):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