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支皮瓣在手外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莫军寒
台州骨伤医院,浙江省台州市 317500
手是人体的运动和感觉器官,在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重因素影响,手部损伤情况比较常见,极易因此导致手部组织缺损、功能障碍等问题。随着手外科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对手部损伤的治疗方法有较大进步,穿支皮瓣修复术便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治疗方法,核心是移植健康组织覆盖创面[1]。传统皮瓣修复术的效果相对一般,术后恢复速度慢、皮瓣成活率较低。穿支皮瓣修复术的应用是对传统皮瓣修复术的创新,优势明显,皮瓣成活率高,为此在以下研究中便简单探讨将穿支皮瓣修复术用于手外科临床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开展时间为 2024 年 6 月至 2025 年 5 月,共计选取60 例手外科患者参与研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手部损伤。对 60 例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详细调查,确认其中包括 34 例男性、26 例女性,年龄 21-57 岁,平均( 34.16±6.34 )岁,损伤原因中包括刨伤15 例、锯伤26 例、绞伤19 例;受伤情况包括半侧手部受伤12 例、虎口受伤 9 例、手背双侧受伤 23 例、手掌双侧受伤 16 例。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参与研究。
1.2 方法
对 60 例患者均行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1)术前准备:对手部创伤部位进行清创,随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创伤部位进行全面检查,重点观察创伤部位的血管分布,并评估血供需求;并对胸背、股前外侧、腹壁等皮瓣供区进行检查,了解供区的穿支血管情况,结合手部创伤情况合理选择皮瓣,基于创面大小、形状设计皮瓣,且皮瓣面积相比创伤面积应稍大 10%~20% 。(2)手术操作:完成准备工作后,指导患者保持合适体位,采取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术前设计方案,切开供区皮肤,操作应准确、缓慢,逐步分类筋膜层,并注意保护皮瓣的穿支血管和周围组织;在完成对供区皮瓣的游离后,通过观察皮瓣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情况评估皮瓣的血运状态,并转移到创伤缺损区域,根据创伤部位的形状进行调整,使皮瓣和创面保持贴合,确认无误后进行缝合,并留置引流条。(3)术后处理:指导患者抬高手部,保持手部高度高于心脏,加速静脉回流;应在术后遵医嘱使用抗凝、抗感染等治疗;护士应每 2 h 巡视 1 次,检查、记录皮瓣的颜色、温度及血运,同时在 1周后带领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2]。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效果
统计患者术后的皮瓣成活率、坏死率。
1.3.2 功能恢复情况
评估手部功能恢复效果,计算优良率。具体包括优、良、差三个等级。优:损伤部位的皮肤温度、颜色恢复正常,功能正常;良:皮肤温度、颜色均有改善,功能有一定恢复;差:未达到以上效果。优良率 Σ=Σ (优 + 良)/ 总例数 ×100%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60 例患者在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后,56 例皮瓣存活,4 例坏死,成活率、坏死率分别为 93.33% 、 6.67% 。
2.2 功能恢复情况
患者术后手部功能恢复情况为“优”“良”“差”的患者数量分别有37 例、21 例、2 例,优良率 96.67% 。
3 讨论
手部损伤原因众多,必然会对患者的手部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在手部损伤的治疗中,需注重覆盖创面,并应关注修复后的外形和功能,因此给手部损伤修复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穿支皮瓣是新型修复技术,核心为穿支血管为缔,不需携带肌肉组织,能够在修复手部创伤的同时,减少对皮瓣供区的损伤。经本次结果分析,成活率、坏死率分别为 93.33% 、 6.67% ,表明穿支皮瓣的优势比较明显。在具体操作中,使用医学影像技术进行精准定位、全面分析,可了解手部创伤部位的实际情况,并合理选择供区、精准设计皮瓣,保障了手术操作的精准性。与此同时,研究结果数据显示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后患者手部功能的优良率为 96.67% ,反映出该治疗方法在术后手部功能恢复方面同样有显著优势 [3]。这得益于手术操作的精准性,皮瓣设计的合理性,极大地提高了皮瓣供应质量,并且经部分研究表明,也可减少血管变异、口径小等缺陷,为术后手部功能的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本次研究分析可见,将穿支皮瓣用于手外科手部损伤患者治疗中有较高价值,可有效提高皮瓣成活率,并可兼顾外形,促进术后手部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赵磊 , 余秀菊 , 杨萃 .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 [J]. 中国医疗美容 , 2024, 14 (03): 81- 86.
[2] 武海波 , 金光哲 , 李锦 , 等 . 应用各种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J]. 实用手外科杂志 , 2023, 37 (04): 557- 560.
[3] 石玲玲 , 吴进 , 郭志民 , 等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 2023, 19 (06):541- 543+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