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备—教—学—评”一致性中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研究

作者

杨钟儿

石狮市第三实验小学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 362700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教学建议”明确要求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为导向;理解艺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质量;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和学习经验。本文就探讨了小学美术“备—教—学—评”一致性中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备—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资源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实现“备—教—学—评”一致性,提高教学效益,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小学美术“备—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的具体策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备—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益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指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技能时所形成的对人、事、物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提升美术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湘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团扇》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了解团扇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团扇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团扇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团扇的制作工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团扇的制作工艺,如扇骨的制作、扇面的绘制等,让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鉴赏团扇的艺术价值: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团扇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团扇的图案、色彩、线条等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创作团扇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团扇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展示与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和学习。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跨学科整合:教师可以将团扇教学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团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1]。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美术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关注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感情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师生间情感上的共鸣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的重要条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渊博的知识,热情开朗、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风格和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幽默风趣的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热情开朗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的教学风格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的教学态度还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和鼓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样的教学态度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总之,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以热情开朗、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风格和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乐于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并主动配合你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还要关心、尊重和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三、整合生活资源,提高育人实效

生活中处处有美术,美术就在我们身边。如何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美。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美术资源进行整合,运用于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湘美版一年级上册《有特点的房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特色建筑,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房子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房子的外观、结构、材料等,让学生了解房子的建造过程和设计理念[2]。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拍摄照片,收集建筑的设计图纸等,为课堂创作提供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参观建筑的感受,讨论不同房子的特点和美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绘画创作,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将生活中的美术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够让学生更加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同时,我们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综合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反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评价的激励性、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等特点,我们将美术课堂评价方式进行整合与运用,使之更具全面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学习湘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编花篮》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制作花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学生的创意、技法等方面进行即时评价,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多元化评价:在评价学生的花篮作品时,除了关注作品的技法、美观度等美术要素外,还要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个性化评价: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例如,对于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对于性格外向、创新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多给予挑战和引导,激发其创新潜能。互动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培养其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例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互评活动,让学生在互相欣赏、交流和评价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总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包括学生在制作花篮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3]。通过以上评价方式的整合与运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结语:

总之,小学美术“备—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确实需要教师遵循一致性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备课到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紧密相连,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蔡凤锦.小学美术课堂“备教学评”一体化数字应用探索[J].华夏教师,2024(19):71-73.

[2]徐曼.新形势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构建研究[J].读好书,2024,2(26).

[3]刘晓燕.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有效性分析[J].环球探索,2023,5(3).

作者简介:杨钟儿、1982.04、女、汉、福建省石狮市、专科、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美术“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施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