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
王彬力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 21560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尤其是在教育环境中。学生心智没有发展成熟,在面对学习压力到时候,心理也容易出现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承担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需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因此,本文将会针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班主任 德育工作
引言:
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班主任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紧密联结着学生、各科教师以及家长,同时肩负着管理班级的重要职责。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每一次人际交往都可能成为塑造他们心灵和身体成长的关键因素。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全面教育理念的实践者,通过与其他教育主体的协同合作,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涉及多维度、多层次的持久任务,并非简单的心理知识传授所能涵盖。在应对学生心理问题上,班主任拥有更加便利的管理条件;在培育学生积极心态的过程中,班主任更是处于重要到位置。因此,班主任要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开展集体活动,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这种适应能力的不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难以应对成长中的压力,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从而对集体生活产生强烈的排斥感。随着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然而,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困扰的根源大多与学生的价值观、人际观以及生活观有关。通过德育活动的正面引导,辅以适当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重新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比如,在“我们是一家人”的主题班会中,教师可以设计“心灵卡片”活动,鼓励学生匿名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烦恼和困惑,然后将卡片放入“心愿箱”中混合。接着,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张卡片,阅读上面的内容,并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与全班同学一起为卡片上的问题提供建议。如果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迷茫,教师和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一些有效的社交技巧;如果有的学生对学习感到困惑,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有的学生无法有效排解负面情绪,教师可以推荐相关书籍,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心理引导中的关键环节——倾诉,同时也照顾到了那些不善于当面表达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巧妙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还能强化德育教育中强调的集体意识、团结意识和互助意识,促进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环境。此外,这种活动还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通过分享和倾听,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减少误解和冲突,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们的互助,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通过德育活动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式,班主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致力于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并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这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入日常管理的关键一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调控以及人际交往等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与压力。班主任可以通过积极倾听和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来构建这种和谐氛围。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并接纳他们的情感,是建立稳固师生关系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交流。在讲解或提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积极反馈。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通过这种正向互动,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情感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拉近师生关系。此外,教师还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预留时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感受。教师应鼓励学生讲述自己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鼓励。比如,当学生在朗读或写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额外的指导和耐心的帮助,让他们逐步恢复自信。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还应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与支持。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作、分享并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班级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帮助他人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利用在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表达情感、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等方式,教师成功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这些实践不仅帮助学生发展了心理健康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育融合发展
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接触学生最频繁的教育者,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自身职业素养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这两项教育的成效,以及能否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尽管班主任在德育教学方面经验丰富,但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方面却往往有所欠缺。因此,为了促进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学校应重视班主任的继续教育,结合其职业特点,引入相关的心理知识培训,从而帮助教师在工作中更好地将两种教育机制有机结合。比如,学校可以与专业的心理机构合作,定期邀请专家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同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心理医师参与班主任的经验分享会。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不仅可以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供具体建议,还能帮助教师掌握一些判断学生心理特点的技巧。让班主任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行为模式和言谈举止,评估其心理状态,或者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获取更准确的信息,为德育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依据。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师范院校合作,设立专题研究项目,通过整理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与高校学者共同开展课题研讨。这不仅能为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的路径,还能借助高校丰富的理论资源,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教育服务。通过以上措施,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也能通过与专业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不断优化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四、结语
总之,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多方协作,共同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鲍慧智.试析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01-202.
[2]黄建飞.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 (02)
[3]朱宗钢.班主任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教育指导方法探讨[J].新智慧,2024,(19):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