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美育视角的小学民歌“美”的教学思考

作者

张玉婧

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

摘要:民歌是美的艺术,美是民歌的灵魂。教改背景下“美育”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如何立足民歌的美育功能,,让民歌中的“美”滋养学生心灵,创造更多的育人价值,是本文思考和研究的内容。教师应立足民歌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民歌多样的“美”——曲调美、舞韵美、情感美、文化美作为探究目标来实施教学。基于此,文章主要从小学民歌的教学入手,着重探讨美育视域下小学民歌的“美”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从而将民歌的育人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使育人指向“美”的结果。

关键词:美育;曲调美;舞韵美;情感美;文化美

一、研究背景

1.对标课程标准,理念引领促美育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坚持以美育人”确立为艺术课程的三大理念之一,相较于2011版的课标,“新课标”进一步凸显了“美育”的重要地位,强调了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民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价值。教师应立足民歌的美育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2.聚焦民歌教学,知识转化思美育

民歌不仅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传承至今的鲜活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打造美育视角的小学民歌课堂教学,可以将民歌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学生对“美”的感受。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上看,正如高燕真老师在《“润美式”小学音乐片段教学策略》一书中阐述到:音乐教学应立足于学科素养和音乐原本性的特点中,在聆听、体验、感受音乐后,呈现“美”,表达“美”[2]。因此,民歌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单纯的教唱和知识的掌握,而应在多样的“美”的引领下,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审美认知;另一方面,从育人的角度上看,教师应立足民歌“美”的特质,深入挖掘其多样的“美”来开展民歌教学,通过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与多样的“美”互动,将故事里的生活和生活里的感情通过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最终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

二、小学民歌教学“美”的具体实施策略

“美”追求的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理解并创造美,通过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对音乐作品进行美的解读与诠释。中国传统民歌承载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本真的审美表达[3],本文将试图在美育的视角下,分别以“曲调美”“舞韵美”“情感美”“文化美”四个方面开展民歌的美育教学,引导学生感悟民歌之美。

1.联系乡音,品鉴“曲调美”

地方戏曲和方言可谓是“乡音”的两大代表,“乡音”的魅力在于她独具一方的美学意义,不同的“乡音”会从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旋律发展等方面影响着民歌的曲调特点,由此可见,“乡音”能够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曲调。在民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歌的曲调和“乡音”联系在一起进行赏析,站在“美”的角度上培养学生对曲调结构的敏感性,从了解地方戏曲和尝试方言模仿入手,品鉴民歌的“曲调美”。

在河南民歌《编花篮》一课中,笔者在课堂导入部分先是敲起梆子,演唱河南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当唱到豫剧中极具特色的“甩腔”时,笔者带领学生感受“甩腔”跌宕起伏、铿锵有力的特点,启发学生探究豫剧甩腔与河南民歌《编花篮》曲调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在大腔大调的运用中初步感受了河南民歌刚健、泼辣,跌宕的“曲调美”。在教唱环节,笔者以“编”字的方言音调作为切入点,与曲调中前倚音的运用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感受民歌曲调与方言音调之间的一致性——依字行腔,教师顺势总结:“很多时候民歌都是怎么说就怎么唱”,进一步了解民歌曲调与“乡音”之间的紧密联系。

河南民歌《编花篮》的词、腔、韵均体现了鲜明的“曲调美”,通过对民歌要素的联系与探究,学生对歌曲的曲调从理性认知逐渐过度到“美”的感性体验上,徜徉在河南民歌的“曲调美”中。笔者以“美”撬开学生的内心,为学生深入探究民歌要素,对民歌作品有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和美的思考打下基础。

2.融合歌舞,表现“舞韵美”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拥有五十六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歌舞文化,如藏族的弦子舞、彝族的跳月舞,蒙古族的牧歌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舞。舞蹈作为音乐的姊妹艺术,其二者是和谐共生的,民歌与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站在美育的视角下,教师可以选取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将民歌与舞蹈两者搭配实施教学,为学生理解民歌的“舞韵美”创造可供表现的学习平台,是充分发挥民歌美育功能的体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为了让南方的学生通过舞蹈感受大草原辽阔无垠之美,体验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在蒙古族民歌《草原上》一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将舞蹈融于民歌教学中,身着藏族服饰,带领学生用肢体表现典型的蒙古族舞蹈动作“扬鞭”“耸肩”“雄鹰展翅”“骑马”等。在学生对歌曲和舞蹈动作有所掌握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歌曲的理解,自由发挥,融入蒙古族舞蹈动作表现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表现美、理解美。

笔者运用民族舞蹈来延伸民歌审美的深度,让民歌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赏析和演唱上,围绕着“合乐而舞”的音乐活动,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舞蹈呈现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景,提升了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感知力和辨识力,在“舞韵美”的表达中更深刻地领略蒙古族民歌的风格色彩。通过歌舞的融合,民歌的“美”从舞蹈的韵律中表现出来,运用形体上的呈现和韵律上的表达来赋予学生全新的审美体验,唤醒学生审美、表达的热情。

3.激发情感,体悟“情感美”

民歌源于民间生产和生活,她的由来初衷并非为了表演或比赛,而是劳动人民寄情托思,传递真情实感和劳动态度的源泉,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她真实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人们难以割舍的家乡记忆和家乡情怀,是融进血液里的情感“密码”。因此,民歌往往寄托着劳动人民的人文情感,只有在民歌的教学中捕捉劳动人民的点滴情感,激发学生感知、体验、表达情感,才能够感受到民歌最质朴、最本真的“情感美”。

《划龙船》是安徽当涂的一首劳动号子,该曲生动地表现了端午民俗赛龙舟时男女老少喜气洋洋、激情奋进的心情,传递出当地人民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对劳动的热爱之情。为了引导学生对歌曲产生情感共鸣并获得“情感美”的体验,笔者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参赛者,通过“划龙船”“喊号子”“一领众和”“打鼓”等音乐活动模拟赛龙舟的场景,体验劳动号子鲜明的特点与功能,让剩下的一部分学生扮演岸上的观众,用欢呼声为参赛者鼓劲,直观地表现民歌中展现的热闹场面,感受端午赛龙舟的民俗乐趣和人们的劳动热情。

笔者充分发挥民歌的情感熏陶功能,将民歌中所描绘的场景与人文情感相结合,达到美育和情感教育双丰收的效果。借助丰富的音乐活动模拟赛龙舟场景,借助作品的情感内涵唤醒学生对“情感美”的深度体验,通过体验生活中的劳动和劳动中的情感,领会民歌所传达的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增加了课堂的审美情趣。

4.勾联人文,理解“文化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培育民歌的土壤,民歌作品背后所反映的历史、民族、地域等都有着深深的文化烙印,不同的时代背景、人文背景为何会塑造民歌不同的听觉感受?只因她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因此,民歌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并关注“文化美”的思维视角。

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会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民歌这一理念的引领,具体到人音版六年级上册三首《茉莉花》的鉴赏活动中,同名作品《茉莉花》分别有来自江苏、东北、河北三地不同的版本。笔者关注到了民歌与其背后的文化之间深层的关联性,如果教学只停留在音乐要素的简单对比上,势必难以让学生理解作品蕴含的“文化美”,了解造成民歌版本差异的原因。因此笔者带领学生围绕南北两地的人文展开对比。首先,笔者通过视频展示了两地的生活差异:江南茶楼人们吴侬软语话家常,以及东北人观看诙谐爽朗的二人转;其次,通过图片展示两地的风光差异:江南一带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美景和北方辽阔的平原地貌;最后,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花的喜爱也有不同的表达,笔者抓住了不同版本《茉莉花》歌词中"采一朵"和"掐一朵"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感受两地不同文化:江南少女想摘又怕、欲弃不舍的惜花之情,以及北方人直率地摘下花儿戴的爱花之情。通过三层“文化美”的探究活动,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出南北两地的文化差异:江南水乡风景秀丽,方言委婉、柔和;北方地势以平原居多,辽阔无垠,造就了人们高亢洪亮的嗓音特点,最后学生用"温柔、含蓄""直率、粗犷"等词汇分别概括了南北方人们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民歌“文化美”。

笔者以美的方式搭建了民歌与文化间的桥梁,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犹如"剥茧抽丝"般在感受、体验、表现、理解中,细琢不同地区的“文化美”在孕育地方民歌的过程中,对民歌风格所造成的影响,认识民歌风格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接纳、包容、尊重民歌多样的“文化美”。

三、结语

基于美育视角,将美育渗透在小学民歌教学中,实现美育和民歌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形成可迁移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了美育的功能和价值。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领会、阐释民歌之美,在亲身参与后将民歌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学生对“美”的感受,深入浅出地对民歌作品产生美的理解和美的诠释。打造美育视角的小学民歌教学,还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和路径,挖掘民歌多样的“美”,吾将上下而求索,以“美”的方式弘扬和传承民歌文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2]高燕真.“润美式”小学音乐片段教学策略[M.]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1

[3]华小惠.基于美学视野的小学民歌大概念教学设计——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民歌单元中《对鸟》的赏析教学为例[J].教育界,2023(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