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困生群体成因分析及帮扶措施探究
王毓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学困生群体的成因及在“三全育人”教育背景下在对高校学困生群体的帮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学困生群体的成因也分内在和外在因素,愈发复杂。全员参与、全程干预、全方位支持,本文从三个不同维度梳理对高校学困生群体开展学业帮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学困生;有效措施
高校学困生群体通常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身体障碍,但后因多种因素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成绩较差,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无法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群体[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高校不断扩招,学困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出现许多被学业警告、试读、降级甚至退学的学生,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下,探究高校学困生群体的成因并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难点课题。
一、高校学困生群体成因分析
1、个人因素
从高中到大学,管理模式、学习方式及生活环境的转变,都容易引起学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相对高中更加自由,部分同学放松过度,沉迷网络等娱乐活动,出现逃课、挂科等现象,久而久之,对学习丧失了信心,甚至产生厌学、逃避、抑郁等不良心理,影响学业;大学相对高中活动更加丰富,部分同学主次不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参加活动或学生工作上,在学习上分配的时间变少,导致成绩不理想,从而失去学习动力。
2、学校、家庭等因素
高校普遍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师资力量也良莠不齐,部分教师教学方式“老套”,无法与时俱进,导致本就困难的课程变得更加“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慢慢越落越多,逐渐放弃;而部分家长过于强势,想要替孩子规划一切,甚至大学专业都是家长的选择,孩子并无兴趣,从而消极对待学业,有些孩子则过渡依赖于家长的“陪伴式”教育,大学父母不在身边,则逐渐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失去学习的目标。
3、社会因素
不同地区教育资源不同,随着高校扩招,同一所高校生源差异大,每位同学的基础水平均不相同,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很难特殊照顾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使得差距越来越明显[2];部分同学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引导,认为上大学只是为了混个文凭,学习专业知识不如到社会兼职锻炼,既能赚钱又能培养能力,导致对学习不重视,影响成绩。
二、高校学困生群体帮扶过程中所遇问题
“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但就对高校学困生群体的帮扶而言,尚有很多困难与挑战。如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所带学生众多,无法做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而辅导员的关注则会更侧重学生的生活等其他方面,对学业则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存在教学、管理脱节的现象;由于大一年级基础课程较多,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好时机,因此许多高校只重视低年级学生在学业、学风方面的情况,而忽略了高年级,并且对学困生的帮扶方式过于单一,只侧重于补学习,而忽视了补心理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家校联动、协同教育作用发挥不到位。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困生群体帮扶措施思考
1、全员育人,组建帮扶学困生群体师资队伍
学困生群体表面最为凸显的问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更为深层次的可能是由于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整合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由辅导员、学业导师、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学困生群体帮扶队伍,互联互通,全员参与。辅导员以关心生活及学业规划为主,个性化指导,采取学长学姐带学、建立班级互助小组等模式对学困生进行帮扶;学业导师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入手,多多鼓励学困生群体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及团队项目,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任课教师从学困生的薄弱课程出发,在课后多设置答疑、重难点解析等环节,帮助学困生群体尽快补上专业课程;心理咨询师侧重学困生群体心理状态评估,组织心理团辅活动引导学生重拾自信,培育其攻坚克难的勇气。
2、全过程育人,学风建设贯穿大学始末
学困生群体往往在出现成绩下滑、状态低迷等问题之后,高校才会介入进行阶段性帮扶,出现问题再去解决往往效果不明显,因此,高校要制定连续性学业支持计划,学风建设贯穿大学四年[3]。大一年级应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主,抓好新生晚自习,课堂出勤率、抬头率等,形成良好习惯,将基础知识打牢;大二年级应以激发专业兴趣为主,组织开设专业概论课程、项目竞赛讲座等,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大三年级应以加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主,专业课程应多配套实验、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等环节,理论实践相结合,提升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四年级应以实习实践和目标导向为主,进入毕业年级,尤其学困生群体会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需要一对一制定帮扶措施,精准推荐实习岗位,帮助选择适合的毕设指导教师及题目,助力其顺利完成学业。
3、全方位育人,家庭、社会协同教育支持
对高校学困生群体的帮助,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教育也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情绪和心理的关注,学困生群体由于学习问题,往往会伴随产生自备、逆反、焦虑等心理问题[4],作为家长,应帮助孩子进行学涯规划,一步步完成既定目标,并在生活等其他方面关心、关爱孩子,培育孩子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而提高学习成绩;社会环境对学困生的帮助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学困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社会活动等,可以锻炼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聘请企业导师到校为学困生进行生涯规划、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讲座,并与企业互联,为学困生群体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强化其目标感及实践能力。通过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可以为高校学困生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高校学困生群体的成因复杂多样,“三全育人”背景下,分类精准推进高校学困生学业帮扶工作对驱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需要高校教师队伍全员参与、学业规划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全方位整合家庭、高校、社会等各方资源,培养学困生群体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力,助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桂林.基于家校联动的高校学困生帮扶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24(12):149-152.
[2]向燕.高校学困生类型分析及精准帮扶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 2021, 010(045):P.60-62.
[3]董超,蒋静,刘宇."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学困生群体有效帮扶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20, 37(28):5.
[4]王丽娟,王自华.高校学困生积极心态培育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 000(006):P.104-108
[5]杨磊.学业指导视角下高校学困生学业帮扶对策探析[J].就业与保障, 2024(4):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