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谢茂圆
贵州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摘要:随着2022年新课程标准出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迅速占据学术研究的话题榜。为推动体育教学质量地提升,本研究立足于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等,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从教育生态学基本发展规律下,从学校、教师、学生不同层面提出,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可实行的战略措施,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政策的落地实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提升学校体育教育发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指出:“纵深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发展活力和动力持续增强。持续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突出“普惠发展”,义务教育突出“优质均衡”,高中阶段学校突出“多样化”,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教育的改革发展重在课程体系制度的创新发展。
1.教育生态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与机理的科学。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最早提出于1976年《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是教育学分支学科,是生态学原理、规律和方法在教育学中渗透与应用的产物,可依据生态学原理如生态系统、自然平衡、优胜劣汰等自然生态规律和机理的科学与教育系统相互作用与结合,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与成因,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教育生态学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的体系: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单个或复合性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单个学校或某一教育层次为中心构成,放映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某个个体为发展主线,研究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还需考虑教育对象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环境。为此,以教育生态为框架提供了一个视角,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多个视角,可促进不同的教师和学习者理解他们自身和他人在学校、社区内外以及在他们的一生中的身体参与。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理念、多目标、高质量
2022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坚持培养“三有”新时代青少年的目标导向,注重各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体育课程,增强课程思政性;坚持实践教学中重点与任务的问题导向,着手于解决课程改革的痛点,加强一体化教学,促进各学段之间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纵向衔接,提升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坚持体育课程内容创新导向,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增强体育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体育课程方案角度更新:完善培养时代新人目标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实施“双减”政策;细化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教学改革与评价、相关培训与教科研要求、相关监测与督导的实施要求。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强化培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育人导向;基于核心素养下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等主题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指导;强化体育知识与技能纵向学段衔接。
实施新修订的新课标,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时代新人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新课标促使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体育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体育教育,迫使体育教师增强自身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高青少年体育教育质量,增强体质健康,热爱体育活动,良好运动习惯,形成良好群体动力关系,教育环境呈现良好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效应。
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措施
3.1.学校层面
3.1.1.激活学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地协调发展,须破除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限制因子因素的影响。首先,教育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教育环境因素,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等硬性配置是开展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活动氛围等隐性因素是检测学校是否达到教学质量的另一因素。其次,学校体育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专业性决定学生教学的高度,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所学技能与知识的教学质量。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育活动课程理念。就现阶段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大部分学校难以实现这三点,痛点在于学校大部分教学市以教师教学为中心,体育教学仍然以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教学方式一代延续一代,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但体育新政策不断推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但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原因之一学校招收体育教师的硬性标准较高。
3.1.2.构建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效应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练多种运动项目技能和参与展示或比赛的基础上在掌握1-2项运动技能,包括其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项目规则、学会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计体育课程内容时,体育教师需设计该运动技术的大单元训练计划与课时计划,注重该水平阶段需要掌握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知识、专项运动技能,为下一水平阶段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促进各学段水平之间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衔接,提高学校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目前部分学生学习运动技能较为严重的现状是,学生的体能素质与专项运动技能不能较好地协调发展,例如网球运动,学生在击球运动技术较好的情况下不能长时间地坚持运动或脚下步伐移动等基础技能较差;如健美操项目,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都能较好地协调发展,但由于缺乏音乐节奏感而不能充分展现其健美操实力。因此,体育教师在构建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一体化时,注重学生各身体素质的整体效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3.审视教管理念,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与创新性发展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属于“三级课程”之一,校本课程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而形成根据地方或学校的特色与实践教学情况设计编制出满足“个性化”学校发展的课程内容。学校教育管理层需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发与编制,转变教育理念,打破“校园平安一切安好”的躺平思想,应制定与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与优势,评估学生教学需求,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与重点。推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是课程的结构与内容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适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符合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校本课程地开设可供学生有类型的选择,不要仅限于文学类名人故事阅读等学习观念思想的限制,可增加生活技能类以提升生活日常知识,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艺术修养类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体育竞赛类培养学生进取拼搏,敢于奋斗。
3.2.教师层面
3.2.1.刺激生态系统的竞争机制与协调进化
自然界生态系统环境中秉承“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原则,自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身竞争机制与协调进化发展的食物链一直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才得以促使整体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竞争促使竞争者相互之间产生推动力,在教育体系中良性竞争可推动教育系统地改革,各学科之间相互攀比角逐,各学科间,院、系的相互协作与渗透,其目的皆为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在教育体系中,由相互竞争到协同进化,是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愿望,虽然不时竞争的消极影响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但对教育生态系统而言,竞争与协同进化将维持着其稳定性。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定期对体育教师们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测评定,推动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竞争机制与协调进化,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的竞争机制促使教师群体质量提升。教学质量与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评优评奖等直线挂钩,一定程度上促进体育教师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地深层认识、落实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教学要求、目的与目标的学习与掌握、推动体育教师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发展。
3.2.2.重视教育系统中整体效应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会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教材变化、限定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缺失、反馈中断等都是体育教师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一系列问题处理的效果与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因此,针对复杂的各种教育现象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评价应构建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体育教师在系统的评价体系里查漏补缺并且反馈于自己的体育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及状态进行总结分析;对教学内容设计与课堂实施反复琢磨与练习;对家长地反馈根据事实的需要进行修改;引导与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积极有效的整体评价;在教学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学会向学校伸以援手,对自身在教育系中的整体效应加以把控,控制影响自身发展的生态因子,重视学生、家长和学校对自身的整体效应的评价。
3.2.3.坚持跨学科主题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跨学科研究表现为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跨学科中的“跨”是手段而非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真实性问题的能力。现在国际教育体系当中有前景的新兴学科普遍具有跨学科性质。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校长玛丽·苏·科尔曼所说,“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合作来追求学校的远大未来,看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一直是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学习健康知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重要方式育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结合课程的目标体系,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4]因此,体育教师需掌握新课标教学要求,坚持促进跨学科理解和培养的素养导向;解决真实性情境中的真实问题驱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学科跨界;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实践体验;促进经验反思与构建的表达表现;关注不同学习主题之间的衔接与递进的水平进阶。[5]
3.3.学生层面
3.3.1.学会体育健康理论与知识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逐步培养具有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掌握和运用健康知识与技能,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细化于日常锻炼、饮食健康、合理作息和卫生习惯等。学以致,用于日常运动安全意识和预防运动过度疲劳和损伤疾病,注重自身健康,不过度肥胖,远离不良嗜好,保持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积极应对生活与学习中各种难题,学会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3.3.2.勤练各项运动技术与技能
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方法,体验练习,享受运动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爱好习惯。在掌握各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上,了解运动项目的规则,分析他人运动竞赛的视频要点,强化自身运动技术的练习。无论是在体育教学过程还是课外体育活动中,加强对自身技术技能地勤加练习,多练多反思多总结,重视个人短板技能因素对整体的影响,加强优势技能对弱势因子的补偿作用。根据“双子模型”强调技术能力各因素的整体性与整合性,注重各因素“互补性”的“复合”结构适当制定个体训练计划,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使个体的运动技术与技能得以提升。
3.3.3.以赛代考以赛代训
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可分为一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不同专项运动技能具有不同的观赏效应。当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术后不能仅限于课堂上或活动中练习,评价对象也不能仅限于教师与同学,注重参与赛后的经验与反思总结。在校可实行“以赛代训”,以比赛形式抓住学生竞争的心理活动进行训练,良性的竞争机制可提高训练效果。“以赛代考”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期末或期中考试模式,不再是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以比赛的形式代替考场可检验学生面临赛场各种复杂问题随机应变的能力与参赛心态,培养其公平竞争、尊重对手裁判、坚持到底的责任担当、自尊自信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
4.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颁布到具体落地实施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各方协调支持与配合,以确保政策落地实施且取得较好成果。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于教育生态学基础理论,遵循基本发展规律制定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措施,助以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301/t20230112_1039188.htm.
Roman Bartosch. Culivating Sustainabil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agogy:Steps to an Educational Ecology[M].Taylor and Francis:2021-01-12.
黄浩军.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03):246-248.
Hastie P, Siedentop D.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physical education[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999, 5(1): 9-30.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EB/OL].(2023-4-3]).[2024-10-14].
张玉华.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认识与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2,No.420(05):57-63.
(保留)作者简介:谢茂圆(1998.03.1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泸州,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