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自信视域下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探究

作者

王喜霞 冯春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410006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在全球多元文化碰撞的新时代,特别是中国很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不断走向世界,笔者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发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大气候。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来到,大学英语教学要增强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渗透与培养,这是这个时代赋予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能力

一、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的产生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强大的韧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的基因,塑造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涵育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中国大学的教育也是如此。笔者所在的长沙理工大学进入21世纪以来,也在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此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和频繁,多元文化的地球村正在形成,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方面吸引其它国家的资源来祝福中国;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指导下,“讲好中国故事‘’是这个时代赋予咱们青年学生的使命和担当。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能说几句英语、能做英语翻译、而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在多元文化的地球村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效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与世界人民的交往,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所有这些既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我国大学英语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和密切,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也随之强化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和目标[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越来越凸显。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的现状与问题,笔者结合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战体验,引发了对于大学英语教育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思考。

二、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渗透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长期受传统语言学的影响,课堂的重点是偏重于词汇、语音、语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的讲授。教学中体现的是英语作为“工具”的学习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定位为“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双重性质”。要使学生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高校英语教学加强跨文化教育成为大势所趋,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外教社策划推出了“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系列”,力图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满足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需要。

长沙理工大学近几年以来,除了开设通用人文社科听说课程以外,还开设了“中国文化英语听说教程”[3]。授课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工科生,学分1分,学时16课时。到2024年12月份止开设了三个学期,以英语为媒介,以中国文化为主线,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输入方式介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工科专业学生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譬如:什么是中国古诗的特点,中国的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掌握并用英语表述中国古诗的特点和内涵。掌握并用英语表述中国书法的基本元素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掌握并用英语表述中国园林的特色及美学体现。掌握并用英语表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成就。在智慧教育赋能时代,充分利用优质的互联网资源,借助多媒体,立体呈现教学内容,用经典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文化素养,以优美的语言和画面带领学生学习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即有听说能力的培养,也有人文素养跨文化能力的渗透。通过听力训练与学生分组模拟表述及研讨相结合实施教学。课堂讲授的时候注重话题的叙事性以及故事性,引发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化的兴趣和探求,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要求学生掌握诗之思(The Charm of Chinese Poetry),书之韵(The Charm of Calligraphy),园之趣(The Delight of Chinese Gardens),中国菜的情趣(The Charm of Chinese Cuisine),中国的茶道(The Charm of Chinese Tea)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文化交流障碍、适应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满足人文交流发展的需要【3】[4]。本课程课堂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丰富大学生的文化,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刚需和重点。大学英语教学教材的使用和教学课堂的设计要结合中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战略目标,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大学英语教师群体也要不断加深自身文化素养的和内涵的提升,不断加强学习,加强文化自信的使命感,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新时代发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郭晓庆 文化兴则国家兴 文化强则国家强 |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2年09月29日05:54

[2]王艺桦, 邹佳丽, 杨旭,周杰 论工科院校本科生跨文化能力的多模态培养策略——以四川为例[A]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14)[C];2023年

[3]李颖 中国文化英语听说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

[4]冯玲 中西茶文化与高校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J] 福建茶叶 2021年10期

作者简介:

王喜霞,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育学

冯春,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

本论文系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 2023 年 11 月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平台综合评价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 HNJG-2023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