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段作文教学中“生动课堂”的有效探索

作者

许潭

合肥高新创新实验小学

背景:小学阶段,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学生们怕写,老师们怕教。但是,小学阶段越到高年级,作文就变得越重要,所占分数也越来越高,作文就变成老师们想绕过去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十来年,总结了一些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使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习作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十多年的习作教学经验,探索出一些适合学生学习、老师教学使用的习作学习方法,对于在习作教学上面比较迷茫的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作教学;兴趣;小组合作;情境教学;激励反馈.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低段一二的习作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一二年级为“写话”。关于写话,《课标》提出了三点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以上要求中,“对写话有兴趣”排到了首要的位置,这就说明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低段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也是笔者论文的核心论题:“如何建立生动课堂,提高孩子的作文兴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营造生动课堂,让学生爱上习作。

一、放低门槛,重在兴趣: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低段学生要鼓励其把想到的话写下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不要过分地关注学生写话写得怎么样,而要不断的鼓励和欣赏,让学生乐意写。开始时可以让他写成片段或者并不连贯的几个片段,甚至还可以插入几幅图画之类,这样学生会很有兴趣,才能乐于书面表达,增加写作的自信心。

我在教授三年级语文习作一《脱棉衣》时,就鼓励学生先观察图片,接着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这一环节的设置充分激发了学生说的积极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于图片的一些看法,然后,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如何有条理地把四幅图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学生们饶有兴趣的把图片中的内容说出来后,那写出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创造情境,释放学生写作激情:

作文难教,难在学生怕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孩子的字、词、句、段积累缺失,想象受到束缚。那么能否给学生一些素材,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我想是可以的,为什么?现在科技发达,利用多媒体满足孩子的视听的欲望是很容易做到的。那是不是有视听就足够了,根据我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得出的答案是远远不够。最能让孩子产生兴趣并且引起内心共鸣的就是动手做做看,这在我的习作教学中屡试不爽。譬如说,让学生写一篇观察实验作文时,这个就可以利用学生喜欢观察,喜欢动手的特点。在上课前,我根据学情制定了习作目标:“留心观察并能文从字顺的表述所看到的内容”。在上课时,我先准备好实验的道具,课堂上,我先做一遍实验给大家观看,然后让同学们说说你观察到的内容,接着找一个同学上来做一做这个实验,这个同学在做实验时,其他同学也没有闲着,而是专心致志的观察,观察台上同学的表情以及动作。等同学们都明确这个实验的过程后。让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在合作中,分配好每位同学在实验中的角色,一个同学主要负责操作,再找一个小帮手协助其完成实验,还需要一个同学来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实验结束后,分小组汇报实验感受以及心得。每个小组上来汇报的内容可能都不一样,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从不同中寻找共同。前面几步如果完成得非常顺利的话,那么最后的写也是水到渠成的了。既然是实验过程,那么如何有条理地把过程写具体,就成了作文教学的关键了。

像这样创造一种情境,然后让学生有条理地把内容写出来,在我的作文教学中不胜枚举。例如,在习作教学《记一次体验活动》,我让学生进行“护蛋”行动,结束后,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活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吹气球比赛,然后写出自己看到的活动场面。在这样的课堂中,同学们都无一例外的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素材给孩子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学追求。

三、及时激励反馈,让学生想写,乐意写。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正面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正强化。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反馈,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有位名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当初写作兴趣的勃发,我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激励是促成学生乐于学习的一个手段,也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教学艺术。适时的口头表扬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学生也能够很快将这种激励转化成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小组合作中去,从而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小组激励法也是课堂中笔者常用的一种激励方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老师们经常性地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和评价可以极大地促进孩子写作的积极性。及时反馈各个小组在课堂中的表现,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竞争的态势,从而建立起一种“你追我赶”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四、教后指导,呈现佳作。

作文教学,大部分老师会把精力放在写前如何教上。老师们对于写作后的指导花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孩子能把作文完成,达到规定的字数就可以了。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那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对于这一现象有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学生写后老师给予的指导对于学生的习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正所谓:“好文章不厌百回改。”首先,老师在制定习作计划中必须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一个写作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看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再根据其情况给予合理地指导。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修改热情,可以发动学生之间互评,互改。不断提高彼此的写作水平。再次,给学生修改后的习作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创立班级作文周报,每星期刊登一些学生的优秀习作,并且对于入选作文的同学给以一定的积分奖励,定期对于学生的好的习作表现给予精神或者物质的奖励。

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难,难在教上。如果一线语文老师,能够调整心态,把作文设计当成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设身处地的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作文话题,学生一定会乐此不疲。“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虽然作文学习之路是一条充满荆棘而又枯燥之路,但是我们老师掌握好规律,给孩子的习作赋予一些积极向上的动力,适时地给予孩子习作方法指导和正面的肯定鼓励,我想就一定会实现学生“爱上写作文,写出好作文”的教学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11年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0.3

3.何捷《游戏作文风暴》(2010年版)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