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技型企业技术秘密定密研究

作者

朱延玲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北京 100000

   

引言:在全球科技竞争范式深度重构的背景下,高质量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创造者与转化者,其核心竞争力日益体现为对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相较于专利保护的公开性与期限性缺陷,技术秘密因其隐蔽性、无限期保护等特征,成为企业保护关键技术的战略性选择。本文从技术秘密的定密方法出发,探讨如何精准定密,并给出技术秘密的防护措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

一、技术秘密的定密流程

(一)技术秘密的法律概念解析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技术信息一般指与技术有关的结构、原料、配方、材料、样品、植物新品种繁殖材料、工艺、方法或其步骤、算法、数据、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等信息。如:配方、实验结果、检验方法、改进的机器设备、工艺程序等。

技术秘密是从技术信息中筛选出需要保密的技术内容,需同时满足三项法定要件:一是秘密性:技术信息不为所属领域相关人员普遍知悉,且无法通过公开渠道直接获取。二是价值性:技术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或潜在的经济收益或竞争优势。三是保密性:权利人已采取与商业价值相匹配的合理保密措施。

(二)技术秘密定密的核心方法

1. 构建三要素评价体系

基于秘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三项法定要件建立相对应的可量化的定密评价模型:

(1)秘密性维度:评估技术的公开程度,包括学术文献披露状态、行业会议公开情况、反向工程可行性等。反向工程难度需综合考虑技术复杂度、破解成本及时间成本。(2)价值性维度:量化技术对产品性能提升度、生产成本节约率、市场份额贡献值等核心指标,同时关注技术生命周期与替代技术威胁。(3)保密性维度:审计现有措施的完备性,包括物理隔离强度、访问控制粒度、员工培训覆盖率等,识别防护短板并评估改进成本。

2. 技术树层级分解与评估

定密需建立在技术体系结构化认知基础上,以技术信息作为细化分类的主体,可以根据产品/ 技术的组成进行多个级次进行分解。

(1)技术树架构设计:

以产品 / 技术门类为根节点,沿“理论 - 方法 - 结构 - 测试 - 应用”五大维度展开一级分支。逐级向下分解二级、三级、四级技术节点,直至覆盖技术生态末梢(见表1)。

表1 技术分解表样例

(2)技术库构建与评估:

对技术树各节点进行四维诊断:

·创新性:技术突破程度与行业领先性;

·成熟度:实验室验证/ 工程化/ 产业化阶段;·依赖性:与其他技术的耦合强度;

·可替代性:市场现有解决方案的竞争威胁。形成全景化技术资产图谱。

(3)定密决策与分级管理:

将技术库节点导入三要素评价体系,筛选符合标准的技术纳入保护范围。依据技术价值权重实施分级,如分为核心、重要、一般三个等级,核心密级指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技术;重要密级指支撑核心技术的辅助性创新;一般密级指具备短期价值的工艺改进,确定承载形式和保密期限,并推行知悉范围最小原则确定知悉范围,最终形成企业技术秘密细目(见表2)进行管理。

表2 技术秘密细目表样例

3. 动态更新机制设计

技术秘密具有时效性特征,需建立闭环管理机制:

(1)定期复审:每年度评估技术秘密状态,关注技术贬值、公开化、迭代更新等场景。(2)触发式更新:在研发突破、并购整合、政策调整等关键节点启动专项评估。(3)退出机制:对丧失秘密性或价值性的技术及时解密,释放管理资源。

(三)科研生产项目全生命周期定密管理基于以上方法,将定密机制与科研生产项目有机结合:

(1)研发设计阶段:在项目立项时预判潜在技术秘密点,初步评估三要符合性,标注重点监控技术节点。(2)试制验证阶段:完成技术树终局分解,确定正式定密范围与密级,制定试制环节的涉密信息隔离方案。(3)量产交付阶段:根据密级实施供应链分级管控:核心密点限于自主生产,重要密点可外包但需签订保密协议,一般密点开放协作。建立生产数据访问日志审计机制。(4)市场运营阶段:监控技术扩散风险,通过客户协议约束反向工程行为。收集竞争产品信息分析技术秘密保护有效性。(5)迭代退出阶段:结合技术生命周期评估技术秘密价值衰减趋势,对退市产品启动解密程序或权利转移。

二、技术秘密防护体系构建

为确保技术秘密安全性,需构建技术秘密防护体系,并主要从人员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对外合作安全三个维度为抓手进行管控。

(一)人员安全管理维度

根据研究调查,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涉及技术信息案件近 57% ,技术信息侵权一直是侵权的主要目标,由于企业内部人员侵权行为导致的侵权案件近80% ,内部人员更有条件接触和获取技术信息,尤其是因工作需要掌握或接触到技术信息的关键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越权使用、跳槽、出卖等方式将技术信息泄露出去。因此,需建立员工风险评估机制,对员工进行全过程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准入控制:入职或岗位调整要进行充分的岗位识别,岗位说明中明确商业秘密的等级和要求,实施背景调查与心理评估。(2)过程监控:推行最小授权原则,根据知悉范围依据密级设置差异化的系统访问权限与物理区域通行权。(3)行为约束:签订分层级保密协议与竞业限制条款,核心岗位设置离职脱密期。(4)意识培育:加强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教育,增强保密教育。

(二)信息安全管理维度

对于企业技术秘密保护,要确保数据的存储安全、数据流转安全、移动储存介质安全、打印刻录安全、外带外发安全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管控,需要健全信息网络的架构安全、访问控制、审计预警,需要加强对文件全生命周期的防护,加强接待外宾、成果发布、展览宣传等对外交流中的安全防护。

(三)对外合作安全管理维度

对外合作主要有合作开发、委托开发、产品和服务采购、投资谈判等方式,合作过程中要通过合同约定技术秘密归属,由于业务关系向供应商提供图纸和技术资料时要明确标识权属并签订保密协议,建立合格供应商评价和定期复审制度,防止技术秘密泄露。

三、结论

构建兼具精准性与适应性的定密机制,已成为企业优化创新管理、捍卫技术主权的关键突破口。本文为科技型企业技术秘密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建议:首先结合企业实际建立符合法定范围的技术秘密评价体系,其次将核心产品或方法进行技术树分解,每一层分解维度要大致相同,直至覆盖技术生态末梢,形成技术库图谱,结合技术秘密评价体系对层级化技术评估精准界定保护范围;三是技术秘密定密需要与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有机融合确保其有效性及持续性,四是要形成动态更新机制,确保定密决策适应技术演进节奏;五是技术秘密安全性需要基于人员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对外合作安全管理三维防护的协同强化,形成纵深防御格局。

参考文献:

[1] 林秀芹 . 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化的理论基础 [J]. 甘肃社会科学 ,2020(2):11-20.

[2] 李孟 . 军工企业商业秘密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J]. 管理纵横 ,2020(8)8: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