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施工技术在住宅工程中的应用
向明刚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十四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其节能、环保、高效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装配式施工技术作为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在住宅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装配式施工技术的特点,研究了其在住宅工程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装配式施工在设计、生产、运输、吊装、连接等环节的关键技术要点,剖析了装配式施工面临的质量控制、成本管控、技术创新等挑战,并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应用、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等措施建议,以推动装配式施工技术在住宅工程中的规模化应用,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施工技术;住宅工程;应用
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阶段,住宅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大量资源能源消耗、施工扰民噪音大、建筑垃圾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装配式建筑,大力推广装配式施工技术已成为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1装配式施工技术特点
装配式施工技术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等特点。通过BIM技术集成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过程信息,实现构件精准定位和装配;采用灌浆套筒、焊接等可靠连接方式,实现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通过与内装部品部件统筹设计,实现管线预留预埋、一次性装修,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2装配式施工在住宅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2.1装配式住宅的适用类型
根据建筑高度和承重体系,装配式住宅可分为单体装配式住宅和高层装配式住宅。其中单体装配式住宅多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装配式住宅一般采用钢结构或钢-混组合结构。目前,在保障房、商品房等不同类型住宅项目中均有装配式施工的应用。
2.2应用规模与水平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住宅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但从整体看,我国装配式住宅的渗透率还不够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国装配式施工技术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在部品标准化、精细化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2.3推广应用面临的困难
现阶段,装配式住宅推广应用还面临不少困难,主要体现在:配套政策法规有待健全,相关标准规范亟待完善;产业链各方协同不够紧密,装配式构件的通用性不强;装配式施工专业人才匮乏,项目管理经验欠缺;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难以有效分摊,开发商和业主获得感不强等。
3装配式施工的关键技术要点
3.1构件设计和生产
为了优化构件设计,需要从模数化和标准化两方面入手。模数化设计是按照一定的尺寸模数来划分构件,使构件的尺寸标准化,减少非标准构件的使用,有利于构件的批量化生产和装配。同时,在构件设计时还要注重构造做法和连接节点的标准化,简化施工工艺,提高装配效率。在构件生产方面,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构件质量的基础。生产企业要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选用优质的水泥、钢筋、骨料等,确保原材料的性能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过程控制,从浇筑、振捣、养护等每道工序入手,严把质量关。对生产完成的构件成品,还要按照标准进行抽样检验,综合评定构件质量等级,坚决杜绝不合格品流入施工现场。构件的设计和生产还要统筹考虑后续的运输和吊装环节,通过合理控制构件的尺寸和重量,优化吊点位置,可以方便运输,降低吊装难度,减少现场危险作业。针对构件的运输和堆放,要合理规划运输车辆和堆场,编制专项方案,避免构件损坏和堆场占用。
3.2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前,要对现场进行精确的测量放线,并利用全站仪、GNSS等先进测量设备,实时校核和复核放线精度,为后续构件安装提供可靠的测量基础。塔吊作为装配式施工的核心机械设备,要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查钢丝绳、吊钩、限位装置等关键部件,发现问题及时更换和维修,确保塔吊的安全高效运转。装配式施工现场要科学规划场地布置,将施工场地划分为构件堆放区、结构装配区、机械作业区等不同功能分区,做到各区互不干扰、运转有序。构件堆放要分类分批,并设置标识牌,明确构件信息和安装顺序。优化构件场内调运路线和方案,减少构件二次倒运,节约施工时间。利用BIM等数字化技术,可模拟构件吊装和安装过程,优化吊装机械布置和作业半径,提前预判和规避施工干扰。在构件安装过程中可应用RFID等物联网技术,对构件进行信息化管理和跟踪。在构件上设置电子标签,通过手持终端扫描,即可获取构件的生产日期、质检信息、安装位置等关键数据,实现构件的可追溯管理,减少人为搜索定位的时间。
3.3连接施工技术
在施工中,要严格控制灌浆料的配比和性能,确保饱满灌注,提高连接的可靠性。超声波检测、钢筋计等无损检测技术可用于灌浆饱满度和外露钢筋长度的质量验收。同时,新型灌浆料如高强、早强、自密实灌浆料的应用,可加快施工进度,提高连接效率。在剪力墙水平缝、楼层连接处,配置双排灌浆套筒可提高连接的抗剪性能。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多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与灌浆套筒相比,钢筋套筒成本更低,对钢筋位置偏差有更大的容许度,减少了构件制作误差造成的矫正和返工。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可用于梁柱节点、柱柱接头等重要连接部位,但对钢筋锚固长度和受力性能要进行校核。在叠合板与梁、墙的连接处,也可采用带螺纹的钢筋套筒,便于叠合板就位和安装。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通常采用高强螺栓或焊接的连接方式。焊接连接强度高、刚度好,但对焊工技术要求高,现场需严格做好安全防护,防止电弧烫伤、火灾等事故发生。
3.4内装施工一体化
装配式住宅一般采用内装施工与主体施工一体化的方式,即在预制构件生产时预留好管线位置,在吊装过程中同步安装管线,装配完成后直接进行内部装修。这种方式可减少管线开槽、二次倒线等环节,缩短工期,但对管线预留预埋精度要求很高。同时,内装与主体施工交叉作业,协调难度大,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管线综合排布方案。集成厨房、集成卫浴等一体化装修产品在装配式住宅中的应用,可进一步提升内装水平。
4装配式施工面临的主要挑战
4.1质量控制
相比传统施工,装配式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更大。一方面,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直接影响现场装配和建筑使用功能,需从源头做好质量把控;另一方面,装配式施工现场湿作业多,技术复杂,质量问题易发多发。施工缝开裂渗漏、构件接缝不平整等质量通病时有发生。此外,装配式施工对测量、定位的精度要求高,稍有偏差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质量缺陷。
4.2成本管控
当前,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普遍高于传统住宅,成本管控难度大。从工程总承包模式看,设计、生产、物流、施工等各环节的成本控制直接影响工程总成本。预制构件运输和存储成本高,现场机械台班费用高,材料损耗浪费导致成本上升等都是需要重点管控的问题。劳务用工方面,装配式施工技术工种多,工人工资较高。
4.3技术创新
随着装配式住宅的不断发展,建设标准和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装配式施工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配式施工的深度融合,装配式构件与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应用,装配式施工机具与工艺的优化升级,既是挑战,更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5推动装配式施工规模化应用的建议
5.1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关政策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装配式施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夯实装配式施工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一方面,要制定装配式建筑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城市更新、棚改安置、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全面推行装配式施工,并将其纳入工程建设强制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制定构件部品通用标准、安全和质量验收规范等,建立统一的认证制度,推动形成标准化生产、配套化设计、精细化施工、一体化装修的新型建造方式。同时,还要抓紧修订装配式建筑工程定额、招投标文件、合同示范文本等配套文件,为工程各参与主体提供据依据,促进形成规范有序的装配式建筑市场环境。
5.2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
科技创新是推动装配式施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要紧紧围绕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研发,重点突破标准化构件连接节点、装配化施工导引定位、一体化装修等核心技术,为装配式施工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在创新主体上,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聚焦行业共性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同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参与,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在创新平台上,要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载体,集成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智能化设计、精益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协同创新平台。在创新成果转化上,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推广应用 BIM、移动互联、智能化装备等新技术,提高全产业链技术装备水平,为装配式施工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5.3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装配式建筑涉及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等多个环节,需要发挥建筑产业链整体优势,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还不平衡,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高,必须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编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图谱和线路图,引导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打造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同时支持部品部件生产、物流运输、施工安装、后期维护等专业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此外,鼓励具有设计、施工资质的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并大力培育绿色装配式建筑消费市场,创新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推广政府采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同时,加快构建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的装配式建筑部品物联平台,推动建立部品部件标准化、工厂化、信息化制造及供应体系,促进企业间协同共享,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精准对接、高效运转。
5.4加强装配式施工人才队伍建设
把装配式施工技术纳入建筑类专业学科专业教育,支持高校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依托现代学徒制,培养一批高技能装配式施工人才,制定装配式施工专项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装配式施工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将BIM、物联网、大数据等纳入继续教育范围,提升从业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装配式建筑工作,为装配式住宅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结束语:综上所述,装配式施工是住宅工程迈向绿色、高质、高效建造的必由之路。当前,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产业协同等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装配式施工技术在住宅工程中的应用正在不断深化,但在规模化推广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应立足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完善政策法规,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业布局,强化队伍建设,加快推动装配式施工在住宅领域的全面升级,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装配式施工的创新发展不仅要有利于建筑业转型升级,更要惠及人民群众,让更多家庭"住有所居"。
参考文献:
[1]康炜. 装配式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 23 (02): 40-42.
[2]白建强. 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J]. 居业, 2025, (01): 4-6.
[3]夏胜超. 整体装配式施工技术在室内装饰工程中的应用 [J]. 居舍, 2024, (35): 77-80.
[4]秦培晟. 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J]. 居舍, 2024, (33): 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