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启思,叩响思维之门
马魁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高级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逐渐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互动的重要形式,不仅承担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掌握知识的任务,更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手段。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批判性思维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高中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字词句的理解和文学常识的积累,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中,课堂提问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思维潜能,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多元解读
设计开放性问题是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这类问题突破了传统“非对即错”的思维框架,鼓励学生从多元视角出发,结合文本内容与个人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和个性化解构。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不同观点,提升思辨的深度与广度。在探讨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独立判断、理性分析的能力,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所在。通过开放性问题的引导,语文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场域,而是成为思维碰撞、价值建构的重要空间。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教师可以跳出传统的情节梳理与人物分析模式,提出诸如“你认为林黛玉的敏感多疑是性格使然还是环境所致?”或“如果你是贾母,会如何看待和对待林黛玉这样一个外孙女?”这类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这样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促使他们结合自身经验和社会认知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教师应营造平等、包容的课堂氛围,尊重每位学生的观点表达,鼓励他们在合理解读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与反思。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还能逐步形成独立判断、理性思辨的能力,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由“知识传授”向“思维训练”的转变[1]。
二、注重提问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巧妙设问,如“等待回应”“追问延伸”“反问激疑”等方式,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问题的张力与思考深度。这种策略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中“一问一答”的机械模式,还能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深化理解,提升其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良好的提问技巧有助于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中敢于表达、善于思考,从而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为例,教师若能在提问方式上讲究技巧,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更能调动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从理解到思辨的跨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等待回应”“追问延伸”“反问激疑”等方式增强问题的张力与互动性。例如,在讲解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时,教师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你如何理解‘颇不宁静’这一心理状态?它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让学生从个体经验出发进行联想和分析;随后,再通过追问如“作者是如何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的?”“如果换一种写法,是否能更好地表达他的情绪?”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语言表达与情感传达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适时使用反问,如“既然作者描写了如此静谧的景色,那为什么内心仍未得安宁?”这种提问方式往往能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促使其跳出表层理解,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2]。
三、建立平等对话氛围、尊重多元声音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话语权的模式容易压抑学生表达欲望,而平等对话则能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分享。在这种氛围中,不同观点得以碰撞与交流,有助于激发深度思考,拓宽认知视野。同时,尊重多元声音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认可,有助于增强其思辨能力与价值判断力,真正实现从“知识灌输”向“思维发展”的转变,推动语文课堂向更高层次的思想互动迈进。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这篇小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人性思考,如果教师仅从传统角度进行单一解读,容易使学生的理解局限于刻板结论,限制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相反,若教师能够营造一种平等、开放、包容的对话环境,鼓励学生基于文本展开多角度探讨,课堂便会成为思想碰撞的舞台。例如,在讨论祥林嫂的命运时,教师可以提出“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并明确表示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结合社会背景、人物心理以及叙事结构进行个性化解读。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她的悲剧源于封建礼教的压迫,有的则可能从群体冷漠、个体命运的角度切入,甚至有学生质疑作者是否有意强化某种意识形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愿意倾听并反思他人的看法,从而逐步形成独立判断、理性分析和价值评估的能力。
结论: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升提问设计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珊珊,王春.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课程问题情境创设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4,38(06):95-99.
[2]李梨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实施路径探究[J].华夏教师,2024,(2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