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性题材民族管弦乐作曲技法分析
刘馨璐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随着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民族音乐也愈受关注,本文以《庆典序曲》为例进行分析,发现《庆典曲序》中对民族风俗性主题的表达使中国近现代优秀作曲家赵季平在民族音乐创作中脱颖而出。
该作品对和声曲式、旋律织体等作曲技法和表达的主题思想等都值得我们研究分析并学习如何保留民族乐器的最初的音响和特点,呈现出民族乐器特有的韵味。本文第一部分简单概述了赵季平的生平及其民族管弦乐创作的背景和时代意义;第二部分从作曲技法层面详细论述了《庆典序曲》的主题表达、旋律节奏、多声部配器的巧妙构思。
关键词:民族风俗性题材 民族管弦乐作曲技法 赵季平 《庆典序曲》
一、赵季平和他的民族管弦乐创作
(一)赵季平生平简介
赵季平,中国近现代优秀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曲子体裁广泛,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代表作品:无伴奏合唱作品《陕北风情——情歌》、交响诗《霸王别姬》、民族管弦乐《庆典序曲》等。他善于用音乐表达时代,反映现实。同时,沉浸于生活,扎根于人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写出面向世界,令人所爱的音乐佳作。
二、民族管弦乐《庆典序曲》作曲技法分析
(一)曲式结构及主题分析
《庆典序曲》,是赵季平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气势磅礴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庆典序曲》的旋律中夹杂着陕西民间“小拜门”、“背宫调”等小调,将代表陕西民间音乐的豪放、质朴的旋律音调加入进去,这是表达了作者对整个节日场景的想象,这是一种是由音乐构建整个世界的一场盛宴。在和声技术方面,和弦结构和和声进行采用西方的和声功能,与古典和声功能系统的原则相一致。
首部的第一个主题A旋律调式是D宫调式,前三个小节是运用“短—短—长”这样逆分型节奏的乐队齐奏,形成主题动机。随后高胡与二胡的齐奏,运用了较短的跑动的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的上下行渲染气氛。第一个和弦运用的是主和弦,第二个和弦运用的是属和弦,然后又回到了主和弦。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的和声进行是T-D7-T。之后主题动机纯四度向上模进到G宫调,再将主题动机向上纯二度模进到A宫调,并扩展成六小节,丰富了乐句色彩。模进的音程关系(D-G-A)是和声功能中常用的“主-下属-属”的和声进行,构思蕴含深意,营造出了欢快喜庆的氛围。
第一乐章中“重属-属”的离调进行,以及第二乐章中的持续七和弦属和“平行和弦”,为整体声音增添了色彩,并与宫音相协调。这些和声手段带出了整体声音的色彩,并与中心主题的旋律方向相对应。
《庆典序曲》是“复三部曲式”,与传统的器乐相比,其结构的逻辑性特征十分鲜明,其特点是有更多的表现主题和独特的音乐思想。《庆典序曲》多次在主乐章重复之后,立即跳跃到尾声部分;整体节奏结构为:快-慢-快,首部为快,中间为慢,重复再现为快。第一乐章呈现单三部曲式结构,A部分是被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乐章A部分的中心主题是B主题,由梆笛、曲笛和唢呐演奏的庄严旋律,以和弦音作为结束。紧接着是活泼的C主题,承上启下,具有连接功能。因此,B主题是主要的具有特色的旋律主题之一,是A部分较为中心的材料;B乐章的内容相对简洁,是由D主题动机变化再现组成。
这首《庆典序曲》的尾声内容相当丰富,动机来自D主题和A主题,并移调D宫调式中陈述。这种方法的结构一是再现副部主题,回归主部调性,起到调性回归的作用。二是主题材料回归A主题动机,体现奏鸣原则,加强了作品整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令观众在听觉上也可以感到乐曲的主题回归。
三、赵季平创作题材及情感表达
(一)民族风俗题材的表现
音乐题材的选择是作曲家作品的主题精神,是音乐风格和音乐元素的一个中心的情感表述。既有广义上的民族风格和当代史诗的反映,也有狭义上的个人情感的表达。《庆典序曲》是一首为庆祝活动而创作的音乐作品。该作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庆祝。
(二)民族情感题材的表达
这首《庆典序曲》是全国民歌节主题和音乐相结合的一个优秀范例。例如,在乐章初始,赵季平用快节奏的方式使得观众得到安心愉悦的状态,中间部分则采用慢节奏的演奏方式,以此来烘托幸福美满、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最后的快板重述部分将五彩缤纷的民间节日推向高潮,呈现出热烈而欢快的节日景象《庆典序曲》正是上述二者理想的融合的结果,表现了我国人民积极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的热情,表达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民族精神。音乐生动地反映了节庆活动,对建设民族文明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结论
赵季平作为中国优秀的作曲家,真正做到了将管弦乐民族化,让民族管弦乐得到了质的飞跃,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弘扬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随着民族管弦乐队的不断发展,一次又一次将好的作品直观的呈现给大众。《庆典序曲》这部作品,在大多数民族管弦乐队在追求十二平均律的同时脱颖而出,突破了“死板硬套”的西方交响乐的作曲技法,不仅保留了民族乐器本身的音色特性,而且达到乐队整体音响效果的和谐与统一的效果,彰显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与个性魅力,将民族乐器创作理论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前景,保护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通过民族管弦乐的方式保留并传承,让世界听到了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谢福源、王谦:《中西融合秦风秦韵—评赵季平<庆典序曲>的音乐创作》[J].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0年,第Z1期.
[2]胡乾坤:《赵季平民族管弦乐作品和声研究》[J].黄河之声.2016年,第12期.
[3]宋小朱:《赵季平民族管弦乐创作风格研究》[J].北方音乐.2016年,第14期.
[4]胡乾坤:《赵季平民族管弦乐作品配器研究》[J].北方音乐.2015年,第15期.
[5]孔维冉:《李焕之<春节序曲>作曲技法分析》[J].歌海,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