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原油罐区储运环节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与减排路径优化

作者

张继

恒力石化(大连)炼化有限公司 116300

摘要:随着我国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化工原油罐区作为石油产业链的重要枢纽,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问题日益突出。VOCs不仅是臭氧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部分组分还具有毒性和致癌性,直接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等政策法规,对石化行业VOCs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油储运环节作为VOCs排放的重要来源,其排放特征复杂、治理难度大,亟需系统研究其排放规律并优化减排路径,以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化工原油罐区;储运环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减排路径

引言

化工原油罐区作为石油化工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承担着原油储存与周转的核心功能。化工原油罐区VOCs减排对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具有多重战略意义。聚焦储运环节VOCs排放特征与减排路径优化,旨在通过技术集成与管理创新,实现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的协同增效,为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化工原油罐区储运环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

1.1排放源类型及机理

化工原油罐区的VOCs排放主要来源于储罐呼吸损耗、装卸操作逸散及设备泄漏。储罐呼吸损耗包括“大呼吸”(液位变化导致的气体置换)和“小呼吸”(昼夜温差引起的蒸汽膨胀收缩),其中浮顶罐边缘密封不严会加剧无组织排放。装卸过程中,原油与空气接触导致轻组分挥发,尤其在开放式装车、船运时更为显著。此外,管道法兰、阀门等连接部位因长期磨损或腐蚀易发生VOCs泄漏,形成无组织排放源。这些排放源的共同特点是间歇性、分散性,且受物料特性与操作条件影响较大。

1.2关键影响因素

原油的理化性质是决定VOCs排放的核心因素,轻烃含量高、饱和蒸气压大的原油更易挥发。操作条件如储罐周转频率、温度波动(夏季高温加速蒸发)也会显著影响排放强度。设备密封性能同样关键,例如浮顶罐的边缘密封等级、呼吸阀定压设置不合理均会导致逃逸量增加。此外,区域气候条件(如风速、湿度)通过改变扩散速率间接影响排放浓度,而管理缺陷(如检测维护不及时)则可能放大泄漏风险。

1.3排放行为特征

罐区VOCs排放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性:时间上呈现脉冲式波动(如装卸作业期间浓度骤升),空间上集中于储罐群、装卸区等关键节点。其排放形态以无组织为主,难以通过单一监测手段全面捕捉,且组分复杂(含烷烃、芳烃、硫化物等),部分物质具有光化学活性或毒性。由于排放源高度分散,传统控制技术往往面临效率低、成本高的挑战,需结合源头抑制与末端治理协同应对。

2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技术路径与优化策略

2.1源头控制技术优化

源头控制是减少VOCs排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核心在于降低原油储运过程中的挥发潜力。在储罐选型上,优先采用内浮顶罐或双密封浮顶罐,相比固定顶罐可显著减少呼吸损耗。浮盘边缘采用高效二次密封材料(如液封式或机械式密封),减少油气逃逸。对于装卸环节,推广底部装载技术,避免顶部喷溅装油造成的剧烈挥发。同时,优化储罐操作管理,如合理控制周转频率、减少空罐暴露时间,可降低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小呼吸”排放。此外,选用低挥发性原油或对高挥发原油进行预处理(如轻烃回收)也能从源头削减VOCs产生量。

2.2过程控制与泄漏防控

加强储运全流程的过程控制是减少无组织排放的关键。实施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计划,定期对管道、阀门、法兰等易泄漏点进行红外成像或便携式检测,及时发现并修复泄漏源。推广智能化监测系统,利用物联网(IoT)传感器实时监测储罐压力、油气浓度等参数,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异常排放。优化储罐呼吸阀定压设置,确保其在合理范围内启闭,避免因压力失衡导致的额外排放。此外,加强操作人员培训,规范装卸作业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VOCs逸散。

2.3末端治理技术升级

对于无法避免的VOCs排放,需采用高效的末端治理技术。油气回收是罐区减排的主要手段,包括冷凝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冷凝法适用于高浓度油气回收,通过低温液化回收轻烃;吸附法(如活性炭吸附)适合处理低浓度油气,但需定期再生或更换吸附剂。焚烧技术(如RTO、TO)适用于高风量、低浓度废气,通过高温氧化彻底分解VOCs。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排放特征组合多种技术,如“冷凝+吸附”或“吸附+焚烧”,以提高整体处理效率

2.4管理优化与长效机制

减排不仅依赖技术手段,还需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VOCs减排专项规划,明确各环节的减排目标和责任分工。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评估不同技术的经济性和适用性,避免盲目投资。推动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整合排放监测、设备运行、维修记录等数据,实现动态优化。加强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协作,及时跟进政策要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此外,建立激励机制,如将减排绩效纳入员工考核,或申请绿色信贷、碳减排补贴,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通过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实现VOCs减排的可持续优化。

3未来研究方向

3.1智能化监测与预测技术

未来研究应聚焦于VOCs排放的智能化监测与动态预测技术。通过开发高精度传感器网络,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储罐区VOCs排放的实时追踪与溯源。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的排放预测模型,利用历史操作数据、气象条件等参数,提前预警潜在的高排放风险。同时,研究数字孪生技术在罐区VOCs管理中的应用,构建虚拟仿真系统,优化减排策略的模拟与验证。此外,推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等新型监测手段的集成应用,以弥补传统监测的盲区,提升全域排放管控能力。

3.2低碳化储运工艺创新

在碳中和背景下,探索低碳甚至零碳的原油储运工艺将成为重要方向。研究氢能、氨能等清洁能源在储罐温控、装卸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减少化石燃料依赖导致的间接排放。开发新型储罐材料与结构设计,如相变材料控温、真空绝热技术,以降低因温度波动引发的VOCs挥发。此外,探索电化学催化转化技术,将VOCs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或清洁能源,实现“排放即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模式。未来需跨学科合作,推动储运环节与新能源、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

3.3全链条协同减排机制

未来研究需突破单一环节减排的局限,构建覆盖原油采购、储存、运输、加工的全链条协同减排体系。重点分析不同环节VOCs排放的关联性,例如优化原油调和方案以减少轻组分挥发,或调整物流调度以缩短储运周期。研究区域级VOCs协同管控策略,整合炼厂、码头、罐区等多源排放数据,通过共享治理设施或配额交易降低整体减排成本。此外,探索基于区块链的排放数据可信存证与交易机制,为碳-VOCs协同减排提供市场化解决方案。通过全链条视角,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结束语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化工原油罐区VOCs排放特征,提出了"源头控制-过程优化-末端治理"的全链条减排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石化行业实现精准治污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化监测与低碳储运技术,持续提升VOCs治理效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鹏程,于幼睿.浅析原油储运安全环保隐患成因与治理[J].石化技术,2024,31(09):157-159.

[2]赵哲.油田原油储运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措施[J].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2024,14(08):52-56.

[3]陈云霞.石油储运企业大型原油罐区安全风险分析与安全管理策略探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2,42(04):54-56.

[4]王馨昱,钱名德.原油储运系统中的能耗分析及节能对策[J].能源与节能,2021,(06):58-5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