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幼儿表现力的大班律动活动实践研究
吴海燕
苏州市吴江区桃源幼儿园 215236
摘要:律动活动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幼儿表达情绪的有效途径,还是幼儿提升表现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参与律动活动,幼儿能够借助动作、姿态和面部表情等多种手段传达思想情感,这在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幼儿律动活动的实践展开探究。
关键词:幼儿表现力;律动活动;实践
律动活动是指在通过清晰可见的动态形象来传情达意,引导幼儿随韵律来自我表现,用肢体动作再现出音乐的情绪和意境,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综合素养,提升孩子表现力。律动活动会加速幼儿的血液循环,增加营养供给,不同的动作能使幼儿的柔韧性和爆发力得到锻炼,还会对幼儿的心肺功能、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平衡感和控制力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情感的共鸣。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幼儿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幼儿的心灵、表现力也在优美的节奏中和谐发展。
一、创设律动意境,提升活动效果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首先,让幼儿感受到律动活动的意境。教师在开展活动前,要将孩子带动起来,创设活动环境感受,让孩子身陷活动的意境美中。例如,律动活动《秋天多么美》,教师在前期可以给孩子铺垫经验,用一个谈话活动切入,让孩子最深的感受就是树上的叶子都黄了,教师可以让幼儿们把活动室装扮起来,用贴画、绘画等形式将自己的作品挂在活动室中,在律动活动的开展中,幼儿们更能身临其境地融入到《秋天多么美》这个活动意境中。其次,引入道具丰富律动活动。律动活动中单纯的肢体表现不够形象,也可加入道具的辅助,这样律动的过程不会显得单一,加强了律动活动效果,活动氛围更加的浓厚,在整体的表演中更加的具有美感,孩子们的兴趣点也会越来越高。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还有材料的选择都不是随随便便地设定,需要教师通过思考,将内容与幼儿的特点相结合。例如:律动活动《小鸡出壳》,教师可以同幼儿一起制作做小鸡和母鸡的头饰,让幼儿们带上自己制作的头饰参与律动活动,不仅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将律动活动进行延伸,把制作的材料放入区域内,让孩子后续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律动活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律动活动不仅仅只是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开展,例如早操、游戏等环节也可融入进去。一日生活皆课程,现在许多的幼儿园从幼儿入园起就把音乐贯穿于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晨间接待、晨间锻炼、早操等等,让音乐律动浸润幼儿的生活,让他们在无形中感受律动,学习律动。
二、融入游戏元素,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完全,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巧妙融合游戏元素,激发孩子兴趣,提升他们活动参与感。比如在开展律动活动《小木偶变身记》时,我创设了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情境,从"小木偶长出长鼻子和驴耳朵",到"小木偶变成真孩子",大胆追随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幼儿在感受音乐的同时,随乐合拍地做出"锯木头""高举火把"等动作,并尝试合作练习"S"走游戏队形。活动气氛活跃,幼儿参与兴趣十分浓厚。再如执教律动活动《鸡毛信》时,我结合红色绘本《鸡毛信》里海娃机智送信的情节,创设了"放哨"、"送信"、"掩护"等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尝试用现场一"A"建库的方式,创编了小碎步、登山步、滑步等不同脚步的前进方式,最后成功骗过敌人将"鸡毛信"送到八路军手中,合作带来的成就感让幼儿激动不已。再如执教律动活动《欢乐那达慕》,我启发幼儿根据老鹰、狼、老虎三种动物图片的动作为线索,创编各种草原猛兽比武的情境,在蒙古摔跤比赛情境中通过"行礼"、"蓄力"、"出招"、"比试"、"推手"游戏,从上肢动作的建库逐步扩展到下肢动作的建库,不断丰富幼儿的造型经验。
三、优化活动设计,培养幼儿表现力
教师在律动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幼儿能全面参与活动,教师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类律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幼儿的情绪投入。例如,当听到欢快的音乐时,教师应引导幼儿以充满活力的舞蹈动作和灿烂的笑容来表达快乐;而在悲伤的旋律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缓慢的步伐和忧郁的表情来表现哀愁。在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和讲述生动的故事来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还能激发幼儿对韵律活动的兴趣。教师要优化活动导入环节,切实提升幼儿参与度。例如,在开展《小丑和旋转木马》活动之初,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机器人》。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教师带领幼儿律动进场。大部分幼儿模仿教师,伴随着音乐舞动身体,由此建立积极的情感。在幼儿进场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水仙花圆舞曲》,同时鼓励幼儿和小伙伴一起舞动身体。在自由的环境中,幼儿发挥创造力,编创动作,舞动身体。在舞动身体的过程中,幼儿兴致高昂,愈加乐于创造,为体验律动活动作好准备。再比如律动活动《鞋匠舞》,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幼儿展示鞋匠的工作场景,帮助幼儿了解鞋匠的日常工作。随后,教师可以细致地讲解鞋匠在制鞋过程中的努力与付出,激发幼儿的深思和热烈讨论。为了加深幼儿对鞋匠辛勤工作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分享鞋匠的成长故事:从初出茅庐的小徒弟到技艺精湛的匠人,他们每天都在不懈地磨炼自己的手艺。幼儿通过故事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鞋匠的勤奋和坚毅精神。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共同欣赏歌曲《鞋匠舞》。随着音乐的节奏,幼儿舞动着身体,仿佛感受到了鞋匠在劳动中的快乐和自豪。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幼儿开始模仿鞋匠穿针引线的动作,好像在缝制一双精美的鞋子。幼儿的脸上充满了快乐的笑容,完全沉浸在歌曲《鞋匠舞》的韵律之中。
综上所述,律动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幼儿表现力,教师要立足幼儿实际,优化活动设计,创设律动氛围,依托游戏活动,提高孩子兴趣与参与度,切实做到寓教于乐,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吕赫.幼儿音乐节奏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幼教版)[J].2014(09)
[2]陈燕.论幼儿园教育中的律动游戏活动[J].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