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作者

郭畅

廊坊市体育运动学校 065000

摘要:在当今时代,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中职语文课程,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其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尤为关键。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实践,以期为中职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三全育人;中职语文;思政教育

“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它强调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中职语文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紧密结合“三全育人”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现状与挑战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现状呈现出积极的态势。中职语文课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承载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任务。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中职语文教学逐渐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旨在通过语文教学,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国学经典作品、民俗文化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然而,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思政教育内容与语文专业的融合不够深入

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字句翻译和文本解读的层面,未能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例如,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未能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挖掘杜甫的家国情怀,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2.教学方法单一化倾向明显

据调研数据显示,单一的理论说教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缺少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手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此外,部分中职语文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导致他们在教学中难以有效融入思政元素。

3.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加之部分思政内容与他们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关联度不高,导致他们对思政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热情。同时,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设计也是制约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仍以书面考试为单一考核方式,缺乏实践育人评价标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政教育的成果。

二、“三全育人”理念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1.全员育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要实现中职语文课程的全员育人,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学校应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升其思政教育能力;家庭应关注孩子的品德成长,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社会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中职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全程育人,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

中职语文课程应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教材选择、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都要体现思政教育的要求。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结合中职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人生、提升素养。

3.全方位育人:拓展思政教育路径

中职语文课程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思政教育的路径。通过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还应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德、增长才干。

三、实践案例与分析

以教学经典散文《故都的秋》为例,教师可以深入探索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将文学之美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筑情感桥梁,体现全员育人

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需成为情感的引领者,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细腻入微的文本解析,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笔下那既清冷又温情的故都秋色之中。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对家乡秋天的记忆与感受,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共鸣,营造一个全员参与、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了情感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

2.从文本解读到生活实践,思政元素贯穿始终,体现全程育人

《故都的秋》不仅是一幅幅细腻的自然风景画,更是作者内心情感与家国情怀的深刻表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提炼出作者对故土的深情厚谊,进而延伸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通过组织“寻找身边的秋意”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用镜头记录下家乡的秋日美景,撰写心得体会,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思政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融合文学、历史、哲学,拓宽思政视野,体现全方位育人

《故都的秋》的教学不应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探索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及哲学思考。通过介绍郁达夫生平、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土壤,增强历史责任感;通过探讨“秋”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通过对比阅读,如与老舍《济南的秋天》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共通,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实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案例分析

《故都的秋》课文教学能够紧紧围绕“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融合的方式,不仅传授语文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

总之,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实践,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它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法、机制上进行全面创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人成长的负责,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前行。

参考文献

[1] 陈华. 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J]. 教育, 2021(25):25-26

[2] 梁广慧. 三全育人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J].知识文库, 2023(24):143-146

[3] 石淼.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路径探究.[J].华章, 2024(15):141-143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省级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三全育人”理念下思政元素与中职院校课程融合的实践与探索;省级课题编号:JZY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