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手段的融合与创新
王芳
东平县东平湖开发工程处 山东泰安 271500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等领域的作用愈发关键。然而,传统水利工程管理依赖人工巡查、经验决策,存在信息传递迟缓、资源调配粗放等弊端,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的精准管理需求。信息化手段以实时感知、智能分析、高效协同的特性,为水利工程管理注入新动能。推进信息化与水利工程管理深度融合创新,有助于提升工程安全监测能力、优化资源调度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对实现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一、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手段应用现状
1.1 现有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
当前,水利工程管理已初步构建起信息化系统框架。在监测层面,部分工程部署水位、流量、水质等传感器,实现基础数据的自动采集;调度管理方面,建立水库、灌区等专项信息管理系统,具备数据存储与简单分析功能;部分流域与区域搭建综合管理平台,尝试整合多源信息。但系统建设呈现碎片化特征,不同部门、工程间标准不一,硬件设施与软件平台兼容性差,导致数据分散存储、接口互不联通,难以形成统一的数据资源池,制约信息价值挖掘与共享应用。
1.2 信息化手段应用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手段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仍存在诸多短板。技术层面,水利工程多处于野外、水下等复杂环境,数据采集设备不仅要面临高温、高湿、腐蚀等恶劣条件,还要承受洪水冲击、冰冻等极端天气影响,导致稳定性严重不足 ,频发的设备故障极大干扰数据采集的连续性。数据传输依赖的通信网络在偏远地区覆盖能力差,信号弱,致使传输延迟高、丢包率大,严重影响数据实时性。现有的分析工具功能局限于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图表展示,无法对水位突变、大坝变形加速等复杂工况进行智能分析,更加难以实现趋势预测。
1.3 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必要性
信息化融合创新是水利工程管理升级的必然选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洪水、干旱等水灾害风险不断加剧,传统依靠人工巡查、经验判断的管理模式,在面对突发灾害时响应迟缓,难以做到提前预警和有效防范,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动态监测网络,实现对水情、工情的实时感知和精准预警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水资源调配方式粗犷、低效,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水资源优化调配模型,能够科学规划水资源分配,提高灌溉和供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信息化与水利工程管理的深度融合,能够驱动业务流程再造,摒弃传统管理中的冗余环节和落后方式,实现管理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
二、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手段的融合路径
2.1 物联网技术在工程监测中的应用融合
物联网技术通过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协同,重塑水利工程监测体系。在感知层,部署智能传感器网络,覆盖大坝渗流、结构应力、水雨情等关键指标,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实时映射;网络层利用 5G、卫星通信等技术,保障数据高速、稳定传输;应用层构建数字孪生平台,基于采集数据构建工程虚拟模型,模拟运行状态,提前预判裂缝、渗漏等隐患,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推送至管理人员,实现从被动监测向主动防御转变,大幅提升工程安全管控水平。
2.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助力调度决策优化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水利工程调度决策提供智能支撑。通过汇聚历史水雨情、工程运行、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挖掘数据间潜在关联,揭示水文变化规律。人工智能算法嵌入调度系统,可根据实时数据与预测结果,自动生成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平衡防洪、发电、生态等需求。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洪水预报模型,能提前预测洪峰流量与到达时间,辅助制定科学的泄洪方案,减少灾害损失,实现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
2.3 信息化手段与运行维护管理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手段推动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向智能化转型。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结合故障预测模型分析磨损、老化趋势,提前规划检修计划,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引入移动终端与 AR 技术,运维人员现场扫码即可获取设备技术资料,通过AR 远程指导完成复杂操作,提升维修效率。同时,构建运维知识库,积累历史故障案例与解决方案,借助智能检索为一线人员提供决策支持,降低运维成本,延长工程设施使用寿命。
三、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融合创新的挑战与发展
3.1 信息化融合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
技术手段与数据支撑的缺乏制约了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先进技术应用不足,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等技术在城市防洪领域的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实现对洪水风险的实时监测与精准预测。信息化融合创新在实践中遭遇多重阻碍。技术层面,水利工程环境复杂,传感器长期受水下、高腐蚀等恶劣条件影响,稳定性与可靠性难以保障;跨系统数据融合存在技术壁垒,不同协议、格式的数据难以统一处理。例如,水文监测传感器在长期浸泡和腐蚀性水体作用下,频繁出现数据传输中断、测量误差增大等问题,而各部门独立建设的监测系统因数据标准不一,难以整合形成完整的风险分析数据链。管理层面,传统组织架构与信息化管理流程冲突,部门利益博弈导致数据共享困难;资金投入集中于硬件建设,软件研发与运维经费不足。部分单位即使配备了先进硬件设备,但因缺乏配套软件支持,无法充分发挥设备效能。
3.2 推动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应对策略
为突破发展瓶颈,需从多维度协同发力。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攻关适应复杂环境的传感器与数据处理技术,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推动系统互联互通。管理上,优化组织架构,设立信息化专职部门统筹规划,建立数据共享激励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拓宽资金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保障运维可持续性。人才培养方面,联合高校开设水利信息化专业课程,开展在职人员技能培训,打造专业人才梯队,为信息化融合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3.3 信息化手段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未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将向更智能、更协同方向演进。随着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普及,水利数据实现云端存储与安全共享,区块链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增强信息可信度。数字孪生技术从单体工程向流域级拓展,构建全域水利数字孪生体,实现 “一图览全局、一屏管全域”。同时,人工智能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开发自主学习型决策系统,在无人干预下完成复杂工况处理。此外,绿色低碳理念驱动信息化设施节能改造,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向智能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四、结论
信息化手段的融合与创新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尽管当前面临技术、管理、人才等挑战,但通过优化系统架构、强化技术攻关、完善制度保障,能够有效破解发展难题。随着新技术持续迭代,信息化将全面重塑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被动响应向主动管理转变,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力智慧水利建设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忠兴 . 新时期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策略分析 [J]. 工程技术研究 ,2019,4(20):184-185.
[2] 熊轶玲 . 信息化手段在水利水电工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J]. 城建档案 ,2018,(05):77-78.
[3] 李维琴 .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J]. 科技与创新 ,2025,(09):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