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赜
马君
沈阳大学
摘要: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探索,始终紧扣为党育人的核心使命。面对全球思想文化交融激荡的复杂环境,高层次人才的价值观塑造既需要理论滋养,更离不开实践淬炼。本文在阐释新时代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路径的建议: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强化体系化教育合力;深化课程与科研融合,提升思想引领的学术深度;优化评价激励体系,增强育人长效性与精准性。
关键词: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多元文化交织碰撞,价值观念深度交融,对青年学子的思想引领提出更高要求。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体,其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与学术品格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色与质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亟需立足研究生培养规律,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衔接不足等现实课题,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协同的育人新格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深化,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转型,从传统模式向创新机制跃升,切实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一、新时代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导向
(一)教育模式与研究生群体特征不匹配
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本科化”倾向,未能充分体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部分教育者将本科生思政教育体系简单移植至研究生阶段,忽视了研究生群体在认知水平、实践需求及价值塑造上的独特性。研究生作为具备较强学术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主体,其思想观念已初步成型,但部分高校仍沿用灌输式、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学内容与研究生实际需求脱节,难以激发内生动力。此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课程体系侧重科研能力提升,却未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深度融入学术训练,致使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未能形成协同效应。
(二)管理体系滞后于培养规模与复杂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教育管理体系面临多重挑战。一是责任主体模糊化。尽管“导师负责制”被明确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机制,但部分导师仍存在重学术指导、轻思想引领的倾向,育人职责落实不到位。二是管理机制碎片化。校级职能部门与学院、导师团队之间协同不足,思政教育资源分散,党建工作与专业教学、科研实践缺乏深度融合,难以形成全员育人合力。三是队伍支撑薄弱化。研究生辅导员配备比例严重不足,部分高校仍由本科生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兼任,专业化水平不足;专职思政教师对研究生科研背景了解有限,导致教育针对性不足。
(三)教育内容的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失衡
现有研究生思政教育在内容供给上存在显著短板。其一,课程体系僵化重复。部分高校思政理论课仍沿用本科阶段教材框架,内容同质化严重,未能结合研究生学术前沿与社会热点进行动态更新,导致学生参与意愿低迷。其二,实践载体创新不足。教育形式过度依赖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科研项目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深,网络育人平台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研究生对互动性、场景化学习的需求。
三、新时代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议
(一)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强化体系化教育合力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突破传统“单线作战”模式,构建全员、全程、全域的协同育人生态。关键在于整合党政资源与学术资源,形成“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导师主责”的治理框架。高校可参照北京邮电大学经验,建立校党委主导的定期沟通机制,将研究生思政工作纳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全局规划,推动职能部门与培养单位责任共担、资源互通。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需进一步深化,通过完善导师培训体系,引导其将思想引领与科研指导深度融合,例如在实验设计、论文选题中嵌入科技伦理与家国情怀教育,使科研活动成为价值观塑造的实践场域。此外,探索在科研团队建立“纵横结合”党支部,将组织生活融入科研攻关场景,既强化政治引领,又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形成“党建带科研、科研促育人”的良性循环。
(二)深化课程与科研融合,提升思想引领的学术深度
思想引领需根植于研究生的学术实践,实现从“知识传授”向“价值浸润”的转型。课程体系改革应着力打破本硕博思政课的简单延续,开发“科技伦理前沿”“学术共同体建设”等专题模块。例如,人工智能专业可开设数据伦理研讨课,引导研究生在算法研发中思考技术的社会责任。科研项目的思政元素挖掘更具战略意义,可建立重大课题思政评估机制,在选题立项阶段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导向性,鼓励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使实验室成为涵养科研报国情怀的实践基地。同时,推动“导学共同体”建设,通过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协作攻关,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培育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实现学术追求与时代使命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评价激励体系,增强育人长效性与精准性
破解思政教育“重形式轻实效”困境,需建立多维动态评价机制。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增设学术诚信档案、社会服务时长等观测指标,形成“学术贡献+思想品德”双轨考核体系。导师育人成效评估应纳入职称评审范畴,通过设立“育人卓越奖”等激励措施,引导其将思想引领视为学术指导的应有之义。数字化手段为精准思政提供新可能,可构建研究生思想动态大数据平台,通过学业表现、网络行为等多源数据勾勒个体画像。例如,对理工科研究生侧重科研伦理预警,人文社科研究生加强意识形态引导,实现差异化辅导策略。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需设立校级思政改革专项基金,支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导学思政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典型经验辐射带动整体质量提升。
二、结语
当前构建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激活导师主体责任,正在重塑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共生关系。当科研训练中自然流淌着家国情怀,当实验室的灯光映照出科技报国的志向,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才能真正触动心灵。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成长有其独特轨迹,既需要学术前沿的思维碰撞,也渴求精神世界的深层共鸣。课程体系从知识传授向价值浸润的转型,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转化为学术探索的内在逻辑。当人工智能学者在算法研发中思考数据伦理,当材料工程师在技术攻关中体悟自主创新的紧迫性,学术追求便与国家命运产生了深刻联结。这种将思想引领植入科研基因的实践,或许正是破解“两张皮”困境的关键密钥。前方的道路依然需要更多实践打磨。如何在扩大培养规模的同时守住质量底线,怎样在开放环境中筑牢思想防线,这些问题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但可以确信的是,当每个研究生都能在学术探索中感知时代脉搏,在创新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这场静水深流的思想铸魂工程,终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出独特光芒。
参考文献:
[1]梁德东,魏彬.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理与路[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39(03):5-10.
[2]薛政,赵丹曦.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构建[J].大连大学学报,2023,44(03):117-122.
课题项目:本文为2023 年沈阳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