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和路径研究

作者

杨菲 张碧桐 赵梓杉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 150400

摘要:体育舞蹈课程作为融合艺术性、实践性与文化育人价值的高校体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体育舞蹈课程为例,系统探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前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思政目标模糊化、育人载体单一化、文化浸润薄弱化及教师思政能力不足等问题,需通过重构课程理念、深化育人实践、系统化教学设计、精准挖掘思政元素及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路径,推动“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育舞蹈

前言: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在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作为“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体育舞蹈课程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文化渗透力与身体实践性,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载体。然而,当前体育舞蹈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目标定位偏差、资源整合不足、教师能力短板等问题,制约其育人效能的充分发挥。本研究以体育舞蹈课程为切入点,剖析其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系统性优化路径,旨在为高校体育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一、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与实践定位

(一)大学体育的时代使命与三维育人功能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大学体育承载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体育舞蹈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特色组成部分,兼具体育、德育与美育的三维育人价值[2]。从体育维度看,课程通过舞蹈技术的系统训练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及运动素养,同时培养其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德育维度看,课程不仅传承了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挑战精神、规则意识与拼搏品质,更依托舞蹈特有的双人协作、集体配合等教学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与文化自信,实现“强体魄”与“铸灵魂”的协同发展;从美育维度看,体育舞蹈融合音乐韵律、服饰审美与动作艺术,通过多元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创造力,使其在肢体表达中感悟艺术之美与文化之韵,形成身心共育的育人闭环。

(二)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的载体优势与内涵延展

体育舞蹈课程以其具身性、实践性与文化性等独特属性,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载体。相较于理论课程,该课程以身体参与为核心,通过男女舞伴协作、集体编排、主题展演等教学场景,将抽象的思政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具象化体验。其思政内涵涵盖多重维度:一是文化价值层面,如通过解析拉丁舞的多元文化背景强化国际视野,借助民族舞蹈元素深化家国情怀;二是行为规范层面,如双人舞中的礼仪互动传递尊重意识,竞赛场景中的公平竞争弘扬体育精神;三是品格塑造层面,如长期训练中的坚韧品质、团队协作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展演实践中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掌握舞蹈技能,更在“课堂—舞台—社会”的联动实践中,将思政元素内化为价值认同,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行动,从而实现“以舞载道、以美化人”的育人目标,为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范式支撑。

二、高效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思政建设虽逐步推进,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有思政元素与课程融合不足、资源整合不力以及教师能力短板等问题。

(一)重技能教学轻价值引领,课程思政目标模糊化

受传统“知识中心论”影响,体育舞蹈课程教学长期聚焦于舞蹈动作规范、技术提升及竞赛成绩,教师教学设计多围绕“技能达标”展开,课堂以教师为主导,过度强调“术”而忽视“道”。例如,在恰恰舞或华尔兹教学中,教师往往仅关注步法节奏的精准性,而忽略通过舞蹈文化解析、团队协作练习等环节渗透规则意识、审美素养或文化自信等思政目标。此外,思政教育需系统性理论支撑,而多数体育舞蹈教师缺乏思政教学经验,导致课程育人功能弱化,形成“技能硬、思政软”的割裂现象。

(二)重课内教学轻实践拓展,思政载体单一化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多局限于课堂内的技术传授,课余实践环节(如社团活动、校际比赛、社区展演等)缺乏规范组织与价值引导,难以形成“课堂-实践-社会”联动的育人闭环。体育舞蹈社团常因缺乏教师指导沦为松散的兴趣小组,未能利用集体排练、赛事服务等场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校外社会实践与课程思政目标脱节,学生难以通过舞蹈实践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或家国情怀,导致思政教育载体单一、覆盖面有限。

(三)重硬件建设轻文化浸润,育人环境薄弱化

近年来,高校体育舞蹈课程资源在场地设施、师资数量上显著改善,但思政育人环境建设滞后。一方面,舞蹈教室多以功能性装修为主,缺乏体现民族文化、体育精神的文化符号(如传统舞蹈壁画、体育励志标语),难以营造沉浸式思政氛围;另一方面,教材内容偏重国际标准舞技术理论,鲜少融入中国舞蹈文化史、体育人物事迹等思政元素,导致学生文化认同感不足,课程思政的“本土化”根基薄弱。

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基于体育舞蹈课程兼具艺术性、身体实践性与文化育人价值的特性,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提出以下针对性实施路径:

(一)重构课程理念,从“技能本位”转向“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性工程,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突破传统“技能本位”的局限,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体育舞蹈课程需立足其所具有的艺术性与文化性双重属性,在教学目标上实现“技能习得—文化浸润—价值塑造”的三维贯通。在华尔兹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解析欧洲宫廷舞蹈礼仪的历史脉络,将标准舞步训练与规则意识培养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太极舞韵、民族舞步等本土化元素,以“中西融合”的教学设计强化文化认同。

(二)深化育人实践,以舞蹈为载体实现“体美共生”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需立足“健康第一”理念,充分发挥舞蹈艺术“寓教于美、以美促德”的独特功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具象化为“强体魄、塑人格、铸精神”的育人实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舞蹈为媒介,通过具身化体验与主题化实践,实现“体美共生”的思政育人效果。例如,在拉丁舞教学中,设计双人配合训练环节(如“信任传递”“节奏同步”),使学生在肢体协作中自然习得责任意识与团队精神;在集体舞编排中融入“一带一路”文化主题,通过动作设计与队形变化模拟文明互鉴场景,引导学生感悟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高校教师还可以构建“课堂-社团-社会”联动的实践育人生态。依托体育舞蹈社团开展“红色舞蹈剧目”创编活动(如《黄河颂》《东方红》主题展演),通过舞蹈叙事深化家国情怀。同时,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如敬老院重阳节舞蹈展演),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元实践场景的有机衔接,使学生在享受舞蹈艺术之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育人目标,真正达成“以舞强身、以舞育心、以舞铸魂”的思政教育闭环。

(三)系统化课程设计,构建“四维融合”教学框架

高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要转变过去以学科、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和管理方面进行全面整合、系统建构[3]。一是目标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团队协作精神”“文化自信培育”等可操作化指标,并纳入教学大纲;二是内容融合,开发涵盖“中国舞蹈文化史”“体育人物精神解析”的特色教材,如在恰恰舞单元增设“拉美文化中的平等意识”专题;三是方法融合,采用情境式教学法,通过《丝路舞韵》剧目编排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身体参与中体悟文明互鉴的内涵;四是评价融合,建立“技术规范性(40%)+文化阐释力(30%)+价值观践行度(30%)”的考核体系,突出思政育人实效。通过课程结构的深度整合,使体育舞蹈教学从单一的技术传授升华为兼具审美教育、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综合性育人载体。

(四)精准挖掘思政元素,实现“舞蹈即教育”

1.立足舞蹈文化解析,强化价值引领

以体育舞蹈动作的起源与演变为主线,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内涵。例如:在拉丁舞教学中,通过解析伦巴舞古巴文化背景中的热情与包容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共生的意义;在华尔兹课程中,结合欧洲宫廷礼仪的“绅士风度”与“优雅品格”,融入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识培养。同时,可增设“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专题,如将太极舞韵的刚柔并济与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和谐观”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2.依托教学场景设计,实现隐性育人

将思政元素融入舞蹈技能训练的具身化体验中。例如:在双人舞配合环节(如探戈的“引领与跟随”),通过角色分工强调责任意识与性别平等观念;在集体舞队形编排中,设计“同心圆”“丝路队形”等象征团结协作与文明互鉴的造型,使学生在肢体协作中自然体悟集体主义精神。此外,可借助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创编《黄河颂》《红旗颂》等红色主题舞蹈剧目,以舞蹈叙事传递家国情怀,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

3.拓展实践载体,深化价值内化

教师可构建“课堂-舞台-社会”联动的实践路径,将思政教育延伸至课外。通过校际体育舞蹈赛事弘扬“公平竞争、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展演(如重阳节敬老院演出),在服务社会中践行奉献精神;鼓励社团编排“一带一路”主题舞蹈,用肢体语言展现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实践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舞蹈行为背后的价值逻辑,如通过赛后总结会分析“团队协作不足”的深层原因,将技能提升与人格塑造有机结合。

(五)强化教师赋能,打造“双师型”舞蹈教师队伍

体育舞蹈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师队伍能力的全面提升[4]。针对当前教师“重技轻德”的现状,需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导向,即兼具精湛舞蹈专业素养与扎实思政育人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通过系统性赋能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融合。

1.深化政治理论学习,筑牢思政育人根基

强化教师对新时代教育理念与思政理论的内化,定期组织专题学习班、跨学科思政研讨会,重点研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体育强国战略相关文件。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开展线上思政案例库共建,鼓励教师结合体育舞蹈课程特点撰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工具。同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开展“舞蹈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从舞蹈文化史、跨艺术比较等视角提升思政敏感度,形成“以舞载道”的自觉意识。

2.创新教学能力培训,破解“技道分离”困境

构建“技能+思政”双轨并进的教师发展路径。一方面,依托工作坊开展“舞蹈思政融合教学法”实训,在伦巴舞教学中,引导教师从古巴文化中的平等精神引申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内涵;在集体舞编排中,设计“一带一路”主题队形变化,将国际视野培养融入动作设计讲解。另一方面,开发《体育舞蹈课程思政案例集》,收录“杨丽萍《雀之灵》的工匠精神解析”“拉丁舞中的团队协作与责任意识”等典型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示范。

3.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践行“身教胜于言传”

将师德师风作为“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核心指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言行一致”。在双人舞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规范的礼仪动作(如华尔兹的绅士鞠躬)传递尊重与平等的价值观;在社团指导中,以身作则参与公益展演,以行动诠释奉献精神。同时,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将学生在课程评价中关于“教师榜样作用”“价值观感染力”的反馈纳入评优标准,推动教师从“技能传授者”向“价值引领者”的角色转型。

结语:体育舞蹈课程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肩负着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与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双重使命。然而,受传统“技能本位”教学惯性及现实条件制约,当前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众多问题。为突破现实困境,高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需双向发力,立足顶层设计与师资赋能:一方面,构建“课程目标—实践路径—评价体系”联动的思政育人机制;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教师从“技术传授者”向“价值引领者”转型,实现“以舞强身、以舞育心、以舞铸魂”的育人目标,为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董翠香,熊明亮,韩改玲,王乐.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遵循与推进路径[J].体育学刊,2025,32(02):106-113.

[2]冯菲,姜小平.红色音乐融入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体育学刊,2024,31(05):88-94.

[3]张家铭.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尚舞,2024,(08):57-59.

[4]赵芳,刘楚琛,赵美川,李雪榴.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展望——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观察,2021,10(44):120-124.

本文系2024年度校级教改项目(课程思政专项)“课堂思政与体育育人典型案例研究”(课题批准号:JY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