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化学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者

谭玉莹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浔州高级中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 537200

高中化学教材注重知识逻辑与探究性,其编排特点为大单元整合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然而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仍存在知识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不仅能优化化学教学过程,还能为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能力提供有效支撑,对推动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基础与教材分析

(一)核心理论概述

混合式学习与大单元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与天然适配性。前者突破时空限制,通过线上微课视频、虚拟实验平台助力学生自主探索化学微观本质,线下则以实验操作、小组研讨深化知识内化;后者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零散知识,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以元素周期律串联知识,创设真实情境驱动问题解决,培养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二者结合形成互补,混合式学习的多元资源与灵活方式支撑大单元教学任务开展,大单元教学框架为混合式学习指明方向,协同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二)教材适配性分析

高中化学教材采用“知识线”“方法线”“情感线”三线融合的编排体系,在知识构建上遵循认知规律,元素化合物知识板块由金属元素延伸至非金属元素;化学反应原理板块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深入到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逐步搭建完整知识框架。

教材中多个模块适配大单元教学模式,以“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为例,其整合烃及烃的衍生物等内容,以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与反应规律为核心,引导学生基于“结构决定性质”理论,去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有效提升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一)单元整体设计策略

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结合苏教版教材逻辑,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如“物质结构与性质”单元教学时,聚焦培养“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与模型认知素养;整合教材内容时,打破章节壁垒,按“微观结构—微粒作用—宏观性质”重组知识,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路径,先引导学生通过微课、课件等线上资源预习理论,再在线下课堂开展小组研讨、模型搭建等活动,推动知识内化。

(二)线上线下融合策略

线上资源开发围绕教学重难点,针对“化学反应原理”单元,制作化学平衡常数推导微课,开发虚拟实验模拟平衡移动探究,教师借助学习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利用讨论区引导学生交流化工生产中的平衡问题;线下课堂侧重课程内容的实践与深化,以“元素化合物”单元为例,组织小组探究含硫化合物性质,开展浓硫酸特性实验,结合学生线上学习数据进行精准指导。

(三)多元化评价策略

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依托线上平台记录学习轨迹,量化自主学习情况,结合线下课堂表现进行质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考查知识运用能力,如“有机化学基础”单元,以结构推断题测试知识掌握,以生活有机物调查项目评估实践能力,综合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

三、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取与设计

选取苏教版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原理”单元开展实践。该单元涵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核心内容,知识抽象且逻辑关联紧密,传统分散教学易导致学生理解碎片化。基于课程标准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设定教学目标:

掌握反应原理核心知识,能灵活解决实际化学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证据推理能力,形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

(二)实施过程

1. 线上教学活动开展

构建“基础—拓展—探究”三级线上学习体系。基础推送微课资源,如通过动态模拟视频展示化学平衡常数推导过程,辅以知识点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拓展设置阶梯式在线测试题,实时反馈学习漏洞;探究在讨论区发布“工业合成氨条件优化”“硫酸生产中的平衡调控”等真实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原理分析讨论,教师总结共性疑问,为线下教学锚定重点。

2. 线下教学活动实施

采用“问题链—实验链—思维链”融合教学模式。以“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学为例,先抛出问题链引导学生基于线上知识提出假设;随后开展实验链,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自主选择试剂、调控变量,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等实验现象;最后形成思维链,通过小组汇报、数据对比、质疑辩论,教师结合勒夏特列原理解读现象本质,帮助学生构建“条件改变—平衡移动—宏观表征”的认知模型。

3. 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实践后,实验班在单元测试中,原理应用与实验探究类题目得分率较对照班高 15% ,平均分显著提升,在课堂表现上,学生实验设计完整度提高30% ,数据分析逻辑性增强,能够主动运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解释复杂化学现象,充分验证混合式大单元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实践验证,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大单元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成效显著。该策略借助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系统整合教材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等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显著增强学生科学探究与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同时,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但研究在资源开发深度、不同教学场景普适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跨学科融合、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为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 , 卢姗姗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材分析——以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为例 [J]. 化学教育 ,2019,40(11):12-17.

[2] 郑长龙 , 周仕东 .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化学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J].课程·教材·教法 ,2021,41(5):89-95.

[3] 崔允漷 . 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 [J]. 教育研究 ,2018(3):45-52.

基金项目 : 贵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20244500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