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作业形式的创新构建
蒋慧玲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学校 425400
在基于“双减”背景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丰富作业类型”等要求进行作业优化设计,结合语文学科特性和学生学习需求在作业内容与作业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使得作业不再是一项“硬性任务”,而是成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途径。这便需要教师以创新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关键词进行作业的创新设计,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抄写汉字、背诵课文片段、基础题型的重复性练习,而是能够通过完成多元化的作业内容,综合发展语言能力。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要从单一化迈向多元化,一方面要进行作业内容的创新,增添更多拓展知识信息,展现出语文学科的广泛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作业设计,使学生形成自觉参与作业活动的积极情绪。
一、增强作业趣味性,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互联网 + ”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要注重进行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依托于信息化教育中更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更丰富的教学手段,迎合新课程改革的新风向构建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堂模式。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引领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还可以在作业设计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作业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以《桃花源记》这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线上学习平台中布置作业,为学生全方位呈现《桃花源记》的诗意画面,以视频和图片展现桃花源中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作业内容为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的心得,利用绘图软件描绘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绘图软件简易操作,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字化创作的乐趣,进而在完成绘画创作后,在线上平台讨论“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什么样的社会理想”。
二、增强作业实践性,丰富作业设计形式
教育部早在 2013 年就提出了关于“非书面作业”的新思想,随着近年来“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推进,非书面作业也在进行深化改革,旨在于以更完善的作业设计理念达成“体质减负”的目标。为此,教师要突破传统书面作业的局限进行创新设计,融入实践性元素,建立从“理解到领会再到应用”的综合目标,使学生能够增强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彰显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例如:七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以“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为主题,从几篇文章中讲述了对动物的描写方式与人与动物的相处关系。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活动式作业,要求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前往当地的动物园、水族馆进行一次动物观察,还可以观察自己家中的宠物,并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性,在完成观察后,用文字记录下动物特征,制作图文结合的报告式作业。
三、增强作业分层性,满足学生个体差异
课程标准强调了需要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在教学中秉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使课堂教学切实是能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分层教学策略满足“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的分层设计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能够使所有人都在自身最近发展区中有所提升。在作业设计中也要体现出分层性,充分考虑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无效作业模式。
例如:在布置《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作业时,要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对于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抄写好词好句、做好批注、摘抄积累性作业为主,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对于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书中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并分析人物形象,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层作业可以使学生高效完成作业,并增强自我效能感。
总而言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精选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保证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作业形式要多样,既有书面形式,又有口头训练、社会实践等,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语文作业“高耗低效”现象,提高作业质量,实现“减负增效”。传统作业模式不仅致使作业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还会引发学生的厌烦、焦虑等抵触情绪,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语文学习和课后作业的消极情绪。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入多元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与层次性,融合书面作业、实践探究、合作创新等形式,强调过程性能力培养,充分提升作业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林琴英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11):63-65.
[2] 郭 亚 林 .“ 双 减 ” 背 景 下 初 中 语 文 作 业 的 减 与 增 [J]. 中 学 语文 ,2024,(27):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