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兽医产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崔耀成 轩慧勇 刘贤侠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 832003
一、引言
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与动物医学行业人才需求升级背景下,兽医产科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关乎人才培养水平。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存在资源匮乏、互动不足、时空受限等问题,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兽医人才的需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线上资源丰富、学习灵活与线下互动深入、实践直观的优势,为兽医产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新契机,对提升教学质量、培育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兽医产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传统教学依赖教材与教师经验,形式单一且更新慢。对前沿产科疾病诊疗等内容展示不足,实践教学受动物活体、场地设备限制,学生实操机会少。如母畜剖宫产手术教学,因条件限制,学生多为观摩,难以掌握关键技术。
(二)教学互动性不足
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生生互动少,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低,创新思维难以培养,教师也难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困惑,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时间与空间受限
传统教学受固定课堂时空限制,学生课后学习资源少,知识巩固困难,且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导致学生所学与行业需求脱节。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丰富教学资源
线上平台汇聚教学视频、虚拟仿真实验等海量资源。教师可引入高清手术演示视频,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临床场景,还能提供学术论文等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弥补实践资源不足。
(二)增强教学互动性
线上平台方便师生、生生即时互动,学生可随时提问、讨论,教师及时解答;线下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活动,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学生协作与沟通能力,提升学习积极性。
(三)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
线上教学让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反复观看视频、查阅资料;教师也能在线发布任务、答疑。线下课堂聚焦重难点讲解与实践训练,二者结合为学生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
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兽医产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施
(一)线上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制作10-15 分钟教学视频,涵盖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收集整理案例,建立案例库并设计思考题;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母畜生殖系统解剖、难产助产模拟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习任务布置:课前通过平台发布任务,要求学生观看视频、阅读资料并完成测试,布置小组讨论任务,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
在线互动与答疑:教师定期线上答疑,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性问题一对一辅导,还开展话题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二)线下教学环节设计
知识总结与深化:教师梳理线上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结合案例深入讲解母畜生殖系统生理、产科疾病诊疗等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实践操作训练:安排充足时间进行动物产科检查、助产等实践操作,教师
示范后,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案例分析与讨论:选取典型案例,学生分组分析,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案,小组汇报后,教师点评总结,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线上学习情况( 30% )考核视频观看、测试成绩等;线下课堂表现( 30% )考查课堂参与、实践操作等;课程考试成绩( 40% )测试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效果。
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89% 的学生认为其提升了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比例从 32% 提升至 78% 。
(二)学生实践与综合能力有效提升
学生通过线上虚拟仿真与线下实操结合,临床操作技能增强,疾病诊断准确率提高 30% ,助产成功率提升 35% ,在技能竞赛中获奖率提高 50% ,综合能力获实习单位认可。
(三)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该模式促使教师提升教学能力,通过评价反馈改进教学。学生期末考试平均分提高15 分,优秀率从 18% 提升至 38%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六、结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功应用于兽医产科学课程教学改革,解决传统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效果。未来应持续深化应用,完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高素质兽医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课程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3(4):456-461.
[2] 李爱华。兽医产科学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J]. 高等农业教育,2022(5):95-96.
[3] 王刚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与优化策略 [J].教育教学论坛,2024(3):112-114.
[4] 赵芳梅。兽医产科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研究 [J]. 现代农业科技,2023(7):223-226.
[5] 陈勇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兽医临床核心课程为例 [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6):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