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生态素养培育与教学实
李居南 王爱玲 孟宏 刘巍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6
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持续前行的时候,教育方面也在努力去实现这一理念,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人们关注个体能否在很多不同层面—知识、技巧、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上得到全面发展的状况,因为这关系到如何去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难题。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系统里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当中要加入生态素养这一概念,其中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的专业程度,在对大学英语教师生态素养的培养过程中 [1-2]。情境认知理论所着重体现的知识建构同具体情景的相关联系,这种说法给予了我们新的理论视角来探索大学英语教师培养的问题并提供实践手段。在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生态素养进行充分了解之后,可以更好地推动其专业成长过程,并且帮助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走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未来方向前进的道路就开辟出来。
1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对社会文明转型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把它系统地加入教育体系当中,可以塑造出具备前瞻性思维,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3]。还能加强“终身学习”这一价值观念,让各类教育机构自觉承担起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教学任务,从而改善学习者的核心素养。这种教育范式上的革新冲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教育领域的深入改革赋予了重要支撑。
2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师生态素养提升策略
2.1 创设情境化教学活动
2.1.1 创建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围绕环保议题或者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设计多种教学模块,包含英语辩论,角色扮演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等。比如引导学生就“电动汽车推广是否有益于削减碳排放”这个关键问题展开辩论,在查找资料,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而且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这种情境化的教学形式既有益于塑造学生的生态意识,又利于教师在生态教育方面实现自身的发展[4-5]。
2.1.2 依托情境化实践推动英语应用能力发展:选取校园或者社区生态议题当作项目主题,引领学生展开英语实践活动,利用校园环保社团平台,针对垃圾分类议题规划专门活动,让学生用英语制作宣传资料,撰写推广文案,然后向师生群体宣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全方位地指导学生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深入剖析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操作办法,进而塑造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依托真实情境的实践项目有益于教师加深对生态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体会,而且可以切实提升教师在课堂上施行生态教育的水平。
2.2 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2.2.1 创建高校生态素养培育体系:高等院校及专业教育机构要全面展开面向英语教师的生态素养培育项目,邀请生态学专家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者前来授课,培训内容涉及生态环境学基本理论,绿色发展理念阐释,生态教育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技术途径和操作策略等主要板块,通过专门化培训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加深生态学科知识储备,并探寻把生态素养融入英语课程的实际操作路径。
2.2.2 塑造教师学术交流与研究奖励机制:扶持高校英语教师参加国内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生态素养培育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促使他们迅速掌握最新的成果和实际操作经验。而且还要支持教师联系各自学校学生的特性,全面探究如何把生态素养融入英语教学之中。通过学术互动和科研活动,教师可以开阔学术眼界,加深专业知识,改进研究水准,进而给生态素养在英语课程中的落实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撑。
2.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2.3.1 构建生态素养评估体系:把生态素养培育加入高校英语课程评价架构里,设置专门的测评板块,重点考查学生对生态知识的把握水平。课堂讨论及实践环节中生态话题的参与状况,日常生活中环保行为的表现等,还要细致剖析教师在教学过程里融合生态素养的详细情形,包含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互动形式是否丰富,对学生生态意识发展有无积极影响等等诸多要素。通过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促使教育工作者重视生态素养培育,把它全面而系统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2.3.2 形成多维评价体系:冲破传统单一的评价形式,把课堂行为观察,学生自主评定,同伴互评,学习档案袋等众多测评手段融合起来,凭借这些不一样的测评工具,全方位考查学生生态素养的发展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能。用课堂实录数据来分析学生在生态议题课程里的参与状况和实践能力,通过自评和互评,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自身的生态意识并不断改进,依靠学习档案袋系统,记载并追踪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生态素养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规律。
结语:
综上,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实施高校英语教师生态素养的培育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情境认知理论给予其理论支持并加以实践引导,通过塑造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培训及职业规划,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手段,可以有效地促使英语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改进自身的生态素养,进而使绿色发展的理念渗透到课程体系之中,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从而给社会发展赋予教育上的动力。往后应当加深关于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持续改良针对高校英语教师生态素养提升的更新方案及其施行途径,以应对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 樊小伟, 李家成, 夏媛. 可持续发展教育:缘起、内涵与进路[J]. 终身教育研究 ,2023,34(02):37-45.
[2] 杜蓉 . 日本初中美术学科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和启示 [J]. 艺术市场 ,2022,(10):58-61.
[3] 崔学鸿.“绿色教育”: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学校高质量发展探索[J]. 中小学管理 ,2022,(05):5-9.
[4] 韩黎黎 .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的探讨 [J]. 科技视界 ,2022,(08):83-85.
[5] 郭哲, 徐立辉, 王孙禺. 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特质与培养趋向研究 [J]. 中国工程科学 ,2022,24(02):179-188.
基金项目:校级课题《情境认知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生态素养培育与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SDJY202460
一作:李居南,男,汉族,籍贯:吉林省扶余县,生于:1979-5-7,外语学院,职称: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二作:王爱玲,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生于:1978-11,外语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三作:孟宏,女,汉族,籍贯:山东潍坊,生于:1976-5,外语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四作:刘巍,女,汉族,籍贯:河北,生于:1980-7-8,外语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