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应用
何伟
广东省信宜市大成镇中心学校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传统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以知识为内容以灌输为方法,以考试为“指挥棒”组织施教。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教学理念,也不符合新小学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教学要求。那么在此基础上,情境教学法就应运而生。
五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创设情景的教育方式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情景教育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把文字化为画面,把抽象化为具体,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余琴说过:“将情境引入语文学习,旨在提示语文学习不是将知识作为终点,而是借助知识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体现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反应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创造必要的情境,带动学生一起互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了穿越时空寻找思维火花的源头,而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本单元提出了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理清楚。本单元一共三篇课文,皆与思维训练有关,而课文《自相矛盾》就是其中之一。《自相矛盾》是一则呈现逻辑思维现象的寓言小故事
本节课运用角色扮演情景的方式开展情景教学。这样的方式不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帮助学生发挥其特长,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并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直观感受到课文中的主角情绪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吾、弗、夫”3 个字,掌握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 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2.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能借助注释并尝试在情景教学中,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 能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思维的混乱,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领悟故事的寓意。
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维训练是单元的重要语文要素训练,也是本篇课文教学的情趣所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合理情景,通过对人物动作言语进行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这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朗诵部分
教学朗诵时会出现句中停顿不当的现象。虽然学生此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但要理解本文可能仍有一定难度。明读时可以在初读课文阶段,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音和注释,朗读课文,一边了解课文大意,试着在句中停顿处做记号;一边在细该课文的过程中,采取以朗读为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句子、说含义,以了解学生对停顿的把握,和对句子的理解是否恰当,并在交流中不断进步。
(二)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课后第四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一方面能增进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本节课中教师创设闲市叫卖的场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及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发挥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可以想象卖者受质问“弗能应”后的表现和其他围观者的表现,把课堂效果推向高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示学生尝试展开想象,但不用设定过多的框架,限制学生的发挥。
五、思维碰撞
本单元的单元要素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碰撞,那么对“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的探究必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想要突破此教学重点,就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在教学情景中结合前文卖者和围观者的对话进行思考,引发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的想法,说说围观者问了什么,围观者们为什么会这样问,正是因为卖者发现自己前后说法之间是有冲突的,当面对围观者的质问时才无法应对,由此理解本文的寓意,即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像卖者这样自相矛盾。
六、教学反思与展望
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详细阐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同时展望未来,提出教学改进的方向。
本节课在对于“自相矛盾”的层层分析,就是为了激化“矛盾”在学生心目中所引起的冲突: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学生看到“其人弗能应也?”便会引发思考。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让“矛盾”无限升级。并且在课堂活动中有效运用情景教学法,结合文章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喧闹的市场中感受楚人和看客之间“矛盾”的碰撞,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存在的价值,然后拓展课堂本身,延伸生活,思考生活“你身边有哪些矛盾的人或者事呢?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七、教学心得及体会
根据故事情节发展:
单一而显性的思维体现莫过于鬻者的叫卖。“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就是要告诉人们,他的盾是世界上最棒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就是要告诉人们,他的矛是世界上最棒的!这里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模仿叫卖来体现,突出“坚”与“利”。
非难反驳的思维体现则全在于“或曰”的话中:“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在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前,提问者肯定已经将鬻者的叫卖内容进行了比照研究,并按科学的逻辑思维作了一番演绎,一来准确地发现鬻者的思维漏洞,二来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明确指向。
第三,被要求应答的鬻者思维体现在其尴尬上:“弗能应也。”他自然也会重复一下那责问人的思维,陷入自己所锁定的局中:“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相对单一的三步各有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又是层层递进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思维训练时,不只是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言语进行想象和推理,更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追寻思维的过程,感受逻辑关系,初步形成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逻辑思维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创设仿真的教学情景,角色代入有助于学生读懂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辨析思维创编思维故事,并且能够提高观察、分析、想象的能力,发展思维,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