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
胡玲玲 李全文
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阜阳 2360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指明路线图和任务书。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把握住正确方向,从而引领时代。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要原则,在守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提升思政课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发挥铸魂育人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一、守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前提和定力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守住方向、守住原则、守住本质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不犯颠覆性错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守住根本问题、根本任务和课程本质才能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才能取得最大育人效果。
(一)明确“国之大者”课程定位
当强国必先强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教育必先强思政,“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关键载体,是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国之大者”。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尤其是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尤其高校是意识形态的交锋地,必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筑牢安全防线,维护好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大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淡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方向,必须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要以透彻学理引导政治方向,坚守思政课的政治底色,又要在道义高度坚守思政课的价值属性,在真理维度把握思政课的知识属性。
“为谁培养人”是“三个培养人”根本问题中管总的问题,指明了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从主体维度明确了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正处在由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关键阶段,既要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又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面向未来,大国博弈离不开人才竞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思政课”要坚守住正确的政治立场,回答好“为谁培养人”这一首要的根本问题,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彰显着中共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继有人,“大思政课”要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以思政引领力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政治认同。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大思政课”本质是思政课,必须要完完整整、准准确确落实好这一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无论是思想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合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还要注重情感价值目标的达成情况,既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用理想信念坚定学生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这样才能更好落实课程目标要求,打造一节有质量有情感有效果的思政课。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和价值引领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思想启迪和道德引领。”[3]一方面,“大思政课”要以主流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精神世界,形成青年学生独特看待世界、人生和社会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是凝聚人们价值观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回答了“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要问题。“大思政课”要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长效化教育,真正做到进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通过各种志愿服务、道德实践等活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魂、强基固本作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评判曲直,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树立看齐意识。从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大国工匠、最美人物等先进代表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提升自身道德素质。
(三)把握讲道理课程本质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4]“大思政课”要牢固这一本质,这“不仅是思政课落实‘怎样培养人’的方法要求,也是思政课加强‘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5]在讲深讲透讲活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学生抵抗各种错误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的思想侵蚀。
首先,讲深道理。大学生通过初高中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对于理论的高度和深度的把握还存在一定不足。“大思政课”具有独特的学理性特征,蕴含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提出更高要求。“大思政课”要补齐学生知识短板,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征服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崇高道义征服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思考和分析能力。
其次,讲透道理。对于某一知识问题,“大思政课”可以对开设课程进行知识整合,从不同维度把道理讲透。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寻求理论源头,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找寻历史记忆,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寻找理论支撑,从《思想道德与法治》中汲取精神动力,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回应现实问题。从这些方面讲透道理,既能把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又能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迁移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
最后,讲活道理。“大思政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在理论高度和现实温度中讲活道理。联系实际讲,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讲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丰富内涵、主要内容和时代意义,化理论的抽象为实践的具体,让理论之花在社会实践中扎根。“大思政课”要用新时代十余年来的伟大成就激励学生,选取为新时代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发挥“人生能有几回博”的拼搏劲头。
二、创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和动力
创新是守正的关键一招,不是“标新立异”“改旗易帜”,而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形式、手段、方法、话语,激活事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通过改革创新来去进一步破除“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僵化思想和体制机制弊端,拓展思政课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一)树立课程建设大理念
党中央对于“大思政课”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取得重要成就,这一理念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和贯彻落实。“大思政课”是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实要求下提出的新理念,没有超出思政课的范畴,不是另外构建的课程育人体系而是思政课的新形态,推动思政课建设迈向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大思政课”既保留思政课的基本属性、重要功能、育人价值等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凝聚人心、汇聚人力,又赋予思政课新的建设理念。从指导思想看,“大思政课”建设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学生、指导实践工作,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入行。从历史方位看,“大”字凸显思政课责任重大。“大思政课”立足“两个大局”,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培养好“四有”新时代好青年。从具体内涵看,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多了一个“大”字,这是区别所在,也是创新所在。既不能泛化“大”的概念,也不能矮化“大”的概念,“大”在于“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大格局”,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
(二)拓展育人时空大场域
从时间维度看,“大思政课”建设要实现历史和现实相统一。历史和现实相互联系,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大思政课”具有宏大历史视野,要在500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史、500多年社会主义发现史、100余年党史、70多年新中国史、40多年改革开放史中讲好思政课,用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思想共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除此之外,“大思政课”还要做好历史教育,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发挥好博物馆阵地作用,借助一件件具体的历史文物讲好历史故事,以古鉴今、以史育人,从厚重的历史底蕴中汲取前行力量、砥砺品德。
从空间维度看,“大思政课”建设要贯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打破传统思政课的时空局限,走出课堂、教室、学校,进入社会、社区、企业、乡村等地方,在新时代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讲好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课。“大思政课”改变了传统单一授课对象,不在局限于大中小学学生,受众群体多元化,包括农民、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等群体,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各高校纷纷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注重思政课的实践性,增加学生实践教学比重,在行走中教育学生践行知行合一思想,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在新时代社会实践中讲好思政大课,更好发挥好实践育人作用,思想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向同行。
(三)汇聚多主体协同推进大合力
“大思政课”建设不能只依靠学校力量,还需要多个主体协同推进形成育人合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中的‘我们’,既包括全体思政课教师,也包括所有教育工作者,还包括全党全社会。”[6]首先,“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大资源平台,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有关部门要统筹好谋划好“大思政课”建设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加强对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的条件保障,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切实发挥好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其次,“大思政课”建设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一对课堂教学主客体,教师作为主导者要讲好思政课,通过教师自身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学理分析、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赢得学生,提高课堂抬头率,学生作为主体要学好思政课,力争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最后,发挥家庭和社会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通过家风教育,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学生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社会教育,既要进行知识传授,开阔学生眼界,又要进行培养技能,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向上向善的和谐社会氛围中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
三、守正创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遵循
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为“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基本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大思政课”姓“马”,必须要把握好政治关、思想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这一制度,防范化解思想领域潜在风险。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崇高道义回应其他错误思潮的侵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时代力量,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教育学生要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新时代思政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想有新气象新作为就必须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7],这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义,以此拓展“大思政课”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一方面,坚持以新时代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既发生深层次历史性变革,也取得载入史册的伟大成就,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厚底气和坚实基础。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目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选取典型案例,用事实说话,用数据、图片、音视频佐证,进一步回答好“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时代问题,在社会实践中激励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另一方面,坚持以文化为力量根基。在500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凝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涵养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大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培元、以文固魂,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学生做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传承好红色基因。
(二)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党的创新理论是“大思政课”的重要育人内容,“大思政课”是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当前,“大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宣传好、阐释好、研究好党的创新理论,着力增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启智润心。当前,各高校都纷纷开设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并辅之选修课形式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教育宣传。同时,“落实系列重大主题教育指南和纲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的重大实践、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8]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地方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编写教材教辅用书,进一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教材。同时,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健全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教育体系。健全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机制。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全过程各方面,增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创新理论武装的方式方法。
“大思政”育人格局既需要思政课这一主阵地,也需要课程思政协同推进育人格局。“课程思政为‘大思政课’提供重要支撑,是实现育人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影响。”[9]课程思政要避免“硬融入”“两张皮”的育人现象,以“润物细无声”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价值引领渗透其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思想素养的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合。课程思政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成效,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中国实际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各类课程教学目标,持续激发理论创造活力。课程思政要深入挖掘思政育人要素,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程思政中,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知,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
(三)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主体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传道受业解惑本职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
一方面,“大思政课”建设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概括出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1]。教育家精神从六个方面指明教育者应该遵循的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有助于提升教育者自身素养、道德情操,实现教育者的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大思政课”建设要把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等各环节全过程,涵养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为教师教育教学指明方向。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机制,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严格把握“师德师风关”,以“零容忍”态度对待师德失范问题,在全社会树立教师队伍良好形象,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另一方面,“大思政课”建设要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首先,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夯实“大思政课”建设的主体力量。完善国家、省、市、县、校分级研训体系,通过举办“周末理论大讲堂”“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支持计划”等相关部署,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逐步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经费,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其次,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提高政治站位,引领“大思政课”沿着正确方向高效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六要”“四有”为标准,让有信仰的人讲思政课。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在政治素养上着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历练,培养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敏锐性,提升其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的能力素养。”[12]最后,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利用好运用好“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创新“大思政课”课堂教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参考文献:
[1]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3).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3] 初春,郑敬斌.“大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审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5):31-35.
[4]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5] 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07):104-112.
[6] 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27.
[7]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01).
[8]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8-24)[2025-05-2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ivk_sa=1023197a.
[9] 胡玲玲,李全文.七大思维引领下“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维度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5,45(03):115-121.
[10]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0.
[11] 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36.
[12] 冯秀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6):106-115.
基金项目: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究”(sztsjh-2024-11-10),阜阳市2024年社科规划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推进路径研究”(FSK2024002),2024年度阜阳师范大学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路径研究”(2024JYXM0037)。
作者简介: 胡玲玲(1993-),女,安徽蒙城人,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全文(1971—),男,安徽潜山人,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