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协同路径研究
李津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课程思政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非思政类专业课、通识课或实践课程中,如价值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道德等,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即“三全育人”。
与传统的思政课程不同,思政课程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而课程思政则强调在专业课程(如理工、医学、经济、艺术等)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例如,在计算机课程中探讨“人工智能伦理”,或在环境工程课程中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既能深化专业认知,又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思政课程是系统化的理论讲授,直接传递国家意识形态,课程思政是结合专业内容自然融入,间接实现价值引导。二者互补,共同构成“大思政”体系。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协同的困境
(一)目标协同不足
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协同不足的问题。专业课程的核心任务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而思政目标设定往往较为模糊,甚至流于形式化。例如,部分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时,仅要求教师在教案中机械地插入思政段落,或简单标注“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标签,却未能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这种“贴标签”式的做法导致思政教育浮于表面,既无法真正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削弱其育人效果。
(二)内容融合表层化
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内容融合表层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生硬牵强,缺乏内在逻辑关联。在部分理工科课程中,教师为了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往往采取简单嫁接的方式,例如在讲解数学公式时突兀地插入“科技报国”口号,或在机械制图课程中机械地引用“工匠精神”等概念,并未深入阐释这些价值观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贴标签”式的融入方式,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评价机制缺失
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政教学效果在现有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严重不足。部分高校在常规教学评价指标中,课程思政相关要素平均占比不足 5% ,且多采用笼统的定性描述,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工具。这种评价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一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教学质量难以客观评估;三是优秀案例难以推广。
(四)教师能力短板
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关键瓶颈在于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不足问题。一是学科壁垒思维严重,理工科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课程只需传授 " 硬知识 ",将价值观教育视为额外负担;二是思政转化能力欠缺,即便有意开展课程思政,也常陷入 " 不会融、不敢讲、讲不好 " 的困境;三是政治敏锐性不足,对专业领域涉及的意识形态风险缺乏辨识能力,如人工智能课程可能忽视技术伦理讨论,经济类课程可能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
三、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协同路径构建探索
(一)重构专业教学顶层设计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根源上重构专业教学的顶层设计体系。首要任务是系统修订教学管理文件,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设置可观测、可评价的 "思政目标 " 指标体系。以工科专业为例,可具体细化为 " 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树立科技报国的职业理想 " 等可量化的育人指标,使思政要求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教学指引。这种制度化的设计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避免其实施陷入随意性和碎片化。
在目标设计层面,需要建立分层次、系统化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在宏观维度,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色确定价值引领的主线方向。如师范类专业突出 " 立德树人 "、医学专业强调 " 生命至上"、农林专业侧重" 生态文明" 等。微观层面每门课程都需要构建" 知识-能力 - 价值 " 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矩阵,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同步考虑:学生应该掌握什么专业知识?培养什么核心能力?形成什么价值观念?通过分层设计确保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从专业层面到课程层面的有效贯通。
(二)“专业 + 思政”融合课程开发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立足于学科特色,实施差异化融合策略,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育人体系。在理工科领域,要重点聚焦科学伦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价值引领嵌入专业技术教学全过程。以人工智能课程为例,可在讲解算法原理时同步探讨技术伦理问题,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引发的隐私权争议等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社会责任的辩证关系,培养其 " 科技向善 "的职业伦理观。在人文社科领域,则要着重强化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塑造,如外语课程在训练语言技能时,可通过中西制度对比、文明互鉴等主题,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化主体意识,避免陷入" 唯西方论" 的认知误区。
为确保课程思政的可持续推进,必须加强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各专业应系统梳理学科发展史、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等思政素材,建设分类科学、内容丰
富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三)构建动态监测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设计上,应采用分层分类的量化标准,构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三维评价框架。一级指标下设明确的二级指标并配置合理权重。例如,教学目标维度占 15% ,重点考察思政目标的明确性和适切性;教学过程维度占30% ,着重评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有机性和自然度;教学效果维度占25% ,则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等方式测量学生价值观的实际提升效果。
为保障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必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首先,学生评教要从单纯的 " 满意度评价 " 转向 " 育人成效评价 ",增设思政教育获得感等特色指标;其次,组建由思政专家和专业教师构成的同行评议小组,开展针对性的课程思政专项评审;最后,教学督导要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纳入常规听课评价体系,通过随机抽查确保教学质量。这种 " 三维评价 " 机制要辅以智能化的教学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采集课堂实录、学习行为等过程性数据,实现课程思政质量的动态监测和精准改进。
(四)建议完善支持系统
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全方位的保障支持体系。在教师发展方面,要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通过定期举办 " 课程思政工作坊 "、" 教学沙龙 " 等特色活动,为专业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重点推行 " 思政导师制 ",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专业院系教师结对共建,通过联合备课、示范教学等方式,帮助专业教师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在制度激励层面,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师评价和职业发展体系。一方面,在职称评定中单列 " 育人成效 " 评价指标,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的等效认定原则;另一方面,设立专项奖励机制,如 " 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奖 "、" 育人先锋奖 " 等荣誉奖项,并配套教学业绩奖励。同时,要加大资源保障力度,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建设共享资源平台,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充分的条件支持。通过构建培训、激励、保障 " 三位一体 "的支持系统,形成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