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落实立德树人对策探究
李晓红 冯梦缘
重庆健康职业学院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应注重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教师)内化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价值意蕴,培养思政教师向“四有好教师”发展,大力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
一、内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高校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明确立德树人蕴含内涵和增强教师对立德树人的价值认同,是落实根本任务的先决条件。
(一)明确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在坚持和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一批批有德有才的人才。立德树人如古人所言:“有才无德,小人也”,有才无德之人不足以担大任更不敢委于重任。立德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营养,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培育和践行明大德、严公德和守私德。在培育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之后,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为其人生发展提供助力。只有德才兼具者才康担大任,才能使民族和国家走向更宽更广的舞台,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之以恒的奋斗。
(二)把握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教育都是在为本国家本民族培养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教育是培养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德”是建立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基础之上,并结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其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包含了社会公德、网络道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应注重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培养德行品质上佳、知识储备丰富的理论型人才;还要建设“体、美、劳”兼备的人才,从注重单方面培养知识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转变。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想与体魄,在实践中检验、提升学生的道德操守、技术技能和情感认知。
(三)增强立德树人的价值认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思政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担任者,只有增强其对立德树人的价值认同,才能做到润物且无声地落实教育根本任务。增强思政教师对立德树人价值感的认同,从以下方面进行。一要转变角色,古人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当今世界信息化高度发达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如牛毛,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只能做知识的传递者早已不满足学生的需求、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只有从“经师”向“人师”转变做学生“传道”、“解惑”的老师,才能在历史大潮中不被淹没。二要增强价值认同,思政教师一旦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看到了“五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之后,将会激发其内心积极情绪情感,进而迸发出积极参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的强烈愿望,消除逃避、懈怠的消极情绪,从而把立德树人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要看到从立德树人的意义,立德树人不是漂浮在空中的浮云摸不着、用不着,而是切切实实为我们带来益处,从大的方面来讲能够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加社会和谐和提高居民幸福感,从小的方面来看能够使教师心情舒畅、积极向上和实现自我理想。
二、打造“四有好教师”力做学生人生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3],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政教师要不断地锻造思想、丰富学识和打磨能力朝着“四有好教师”奋进,“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4],引导学生自觉肩负国家使命和社会担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勤勤恳恳的实践者。
(一)做有理想信念的好教师,用思想引领学生奉献祖国
思想是先导,理论是指南,理想信念决定躬身实践。理想信念于个人而言是抵制不良诱惑和坚守道德底线的定海神针,是决定一个人成败得失的核心要点,更是决定其人生高度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因此思政教师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在思想上引领学生自觉把自我理想和祖国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接下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交接棒。
做有理想信念的好教师,思想引领学生奉献祖国,需要立大志。《论语》中所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显而易见只有立远大志向才能有所得。中国共产党创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朝不保夕和暗无天日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远大——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现在中国人民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一步步朝着共产主义前进,如今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成就感是近代人士不敢想象的。周总理少年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把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当做毕生所求,远大理想信念造就了周总理伟大的一生。一名思政教师更应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要有政治意识、奉献意识和大局意识。思政教师理想信念坚定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抵制错误思潮,感染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远大的理想能够提升其人生高度和生命厚度,及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才能实现这一基本事实。
(二)做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以德育锤炼学生品格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教师品德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教师的喜恶,还间接影响了一代代人的道德品行和社会风气。做有道德情操的好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道德,更要坚守职业道德,把“志业”境界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指向,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师为镜感染和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不断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从宏观上来说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增进人民福祉、传承技术技能、增强社会活力,从微观上来看还能帮助学生个人拥有“一技之长”的谋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是兼具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因此在高职院校内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更应该以职业道德为依托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和锻炼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三)争做有扎实学识好老师,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的学识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深度,影响学生视野。教师的学识不仅包含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包括本专业外的知识,即是既要“专”也要“全”。思政教师提升自我学识,扩大对学生的影响使自己从“专家”向“杂家”转变。基于此,一方面不仅要专注于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领域知识,系统性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知识和发展脉络,为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还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要树立博学多闻的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拓展自我学识的广度,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边缘和交叉学科的学习,延长其知识边界,通过多角度、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提高其人文素质素养。思政教师通过广而精的学习,能够更新自我知识技能信息库,系统加工各学科知识和拓展学生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支撑。
(四)做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和谐熏陶学生仁者爱人
习总书记强调“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教师”[5],思政教师要用宽仁慈爱的态度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一方面体现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方式和个人隐私方面,面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向上向美;另一方面不以恶意揣测学生言行举止,不以教师权威打压学生个性,采取平等友善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热爱学生,核心是要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目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偏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方式与学生具体情况紧密结合,不放任、不纵容和不溺爱,而是刚柔并济以发展学生为根本导向。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价值引领下找准自我定位,发挥教师的职业效能。在用仁爱之心对待学生的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人处世的观念和行为,把仁爱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田之上,通过教师矢志不渝的用爱浇灌,仁爱之花定然会开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习近平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J]. 人民日报 .2011-03—19.
作者简介:李晓红(1995-),女,苗族,重庆酉阳,工作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无,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冯梦缘(1991-),女,汉族,籍贯 : 云南昆明,工作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无,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