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茧与困局:中国美术高考制度的价值异化与路径重构

作者

熊小晴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近十年来,全国美术高考人数都在不断增加,2023 年全国美术联考人数突破 68 万(教育部数据),各个高校也都攒足了劲,纷纷开设美术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上涨。在这股狂风暴雨般向我们袭来的美术考学热潮中,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透过现状,理性分析,这场持续近十年的 " 艺考热 " 呈现典型的共谋特征。

义上美术人才的有效选拔,这样的考学热潮难道真的是我们所期待的吗?中国美术高考需要破茧重生,走出当下困局, 改革不是改良,而是让画笔挣脱分数的枷锁,让艺术回归自由的本质。

一、狂欢背后的动力机制

1. 消费主义驱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视觉经济所催生的装饰设计、数字艺术等工作岗位,其美术人才需求激增300% (据智联招聘报告),带给普通民众”艺术 Σ=Σ 高薪”的认知幻觉。

2. 院校功利化办学:美术专业的学费远高于其他专业,各个高校在算这笔经济帐时,完全是看中了它的收益是可观的,是能够为学校带来明显好处的。例如某省属院校美术系学生,人均学费达 1.8 万元,较学校文史类专业溢价127% ,这样的经济效益,使得各高校的经济理性压倒了它的育人本质。

3. 中学升学策略:美术高考对文化的要求一直不高,历年来都本着招收专业人才的思路降低了文化的门槛。一般情况美术专业本科上线,文化线在 320分左右,如此低的文化课分数要求使得各个中学看到了提高高考升学率的希望,那就是通过”文化课洼地”实现生源转化,部分中学甚至通过学校老师的不断动员,学校美术生占比超过总学生人数的 30% ,构成典型的应试投机。

4. 学生工具理性选择:抽样调查显示, 47.6% 美术考生因文化课成绩劣势转投美术高考(数据来源:2022 年艺考生动机调研),他们并非是真正喜欢美术、爱好美术,想今后从事美术相关工作而来考美术专业的。这种学生都是因为文化成绩不是特别的理想,正常参考肯定不能考上本科或者甚至专科都不能考取,就在美术、体育、音乐、播音等专业中进行选择。由于美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相对而言更广一些,所以他们就选择了学习美术专业,形成”厌学—转艺—低就业”的恶性循环。

二、双重困境的镜像折射

(一)被动入局者的存在困境

面对学生这样盲目的专业选择,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它呢?人生在不同的时间段面临的选择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往往决定了很多人的一生,这些为文凭而来的 " 伪艺术生 " 正经历着深刻的存在危机,仅仅为了考上大学就盲目的来选择美术,那么即使他们顺利的考上了大学,面对自己毫不感兴趣的专业,他们将怎样度过人生最黄金的四年时光呢?是选择荒废时光?还是勉强应对?在中央美院 2023 级新生调研中, 28% 的学生存在 " 专业认同障碍 "。这种 " 戴着镣铐的舞蹈 ",实则是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 " 沉沦状态 "。难道人生就在这种无赖的选择下把最美好的光阴荒废吗?试想四年之后他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他们又将如何就业。

(二)真爱者的制度性驱逐

如果说不喜欢美术专业却被迫考上美术系的学生很悲哀,那么那些真正喜欢美术却因为竞争太大而没有考上美院的学生就是人生悲剧。因为对于那些不喜欢但至少考上的学生而言,他们最起码走进社会手里有某某大学的文凭,作为他们踏进社会的敲门砖。而那些原本对美术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在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美术探讨艺术,或多或少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使其在高考时文化成绩并不理想,与自己梦中的艺术院校失之交臂。中国美院 2023 年录取数据显示,专业前 10% 的考生中,有 19% 因英语单科未达合格线而被淘汰,那些在画室里真正的追梦者,最终败给了一道完形填空题。这种 " 专业—文化 " 的二元对立,恰似阿多诺批判的" 文化工业" 对艺术本真的扼杀。

三、制度破茧的三维重构

(一)评价体系的重塑

美术专业考试应该更加的公平公正,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来约束阅卷教师。由于美术本身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个人主观性太强,所以阅卷时很容易将教师的个人喜好带进去,那么制定一个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美术专业评价系统,就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手段。建议引入 " 双盲评审 +AI 辅助评分 " 系统,通过 AI算法,识别出作品画面构成、色彩关系等 23 项参数,将人为的主观偏差控制在 ±5 分以内。

(二)选拔标准的革新

由于目前的高考录取模式,使得部分家长觉得美术专业只需要考试前三个月临时抱佛脚就能让专业上本科线,而只要专业上线,文化成绩稍好一点的学生,借助美术这个捷径,就能考上非常理想的大学,一些美术培训机构宣传的重点也正是这一点。在这场高考大战中,真正的美术爱好者败下阵来,难道这样的现状不是一个恶性循环吗?美术院校又如何能招到真正专业好的学生呢?我们可以建立 " 专业素养( 60% ) + 文化素养( 30% ) + 艺术潜能( 10% )" 的立体评价模型,打破文化分数论,让美术专业分数的高低回归到录取的主旋律上来,让更多专业扎实的学生进入理想的院校。

(三)培养链的再造

如何让美术生真正走上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可以推行" 中学—高校—行业 " 的三方联动机制,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 Adobe 合作的 ACAA 认证体系,使技能训练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这样的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双相奔赴,可以有利于学校培养出更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总而言之,当美术高考沦为哲学家米歇尔 . 福柯的 " 社会规训理论 " 产物,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个艺术天才,更是民族美育的根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表面上美术专业人丁兴旺,其实恰恰遏制了对真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