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体智慧 增教学成效
姚凤喜 朱晓红
监利市朱河镇芦陵初级中学
在“双减”政策下,集体备课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手段,对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集体备课模式下,学校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教师中,通过固定时段展开集体备课,使备课流程得到进一步明确。此外通过加强对集体备课流程的监督,能够有效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一、“双减”政策下集体备课的实施路径
(一)个人备课
在集体备课前进行个人的初步备课十分关键,个人备课阶段需要教师从课标、教材、学情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规划。其中课标决定了备课的方向,是国家对教学内容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充分了解教材,掌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1]。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保证后续的备课内容满足学生实际需求,进而保证教学质量。最后,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其制定对应的学习方法,通过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课堂中真正获取到知识。
(二)集体研讨
集体研讨的首要环节是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介绍,阐述教学设计思路、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等,并且提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后续环节中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
在开展初步讨论后,教师集思广益,利用现有教学方案的优势,抓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解读课标、了解学情、解析教材、掌握学习方法等角度出发,共同攻克其中的难题,最终在对教学的认知上达成一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在对各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后,教师通过集中研讨,攻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制定最能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案。
(三)课后总结反思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学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才能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案。因此在集体备课后需要定期进行集中反思,以发现当前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在集体反思前教师要对个人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发现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教学方案中存在的不足。课后集中反思使课后总结更具有客观性,减少了教师主观因素造成的限制。通过后续的集中讨论,能够发现个人总结中存在的遗漏之处,还能解决一些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双减”政策下集中备课的改进策略
(一)要保证集中备课的质量
首先集中备课的质量受到开展频率的影响,集中备课的时间需要经过合理设计,不能因为频繁的集中备课为教师带来压力,反而降低备课的质量。
其次集中备课的质量主要受到教师合作水平的影响,教师之间合作水平越高,就越能发挥集中备课的优势。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集中备课的重视,积极参与到交流合作中,制定明确的备课目标,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2]。
(二)集体备课要突破形式上的限制
当前集体备课主要采用的是集中安排时间,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突破这一形式的限制,将集体备课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生活中。首先教师在空闲时间可以随时进行集体备课,不受学校安排时间的限制,及时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现,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不是必须面对面进行,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针对教学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集体备课不应受到年级和学科的限制,由于学科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扩大集中备课的范围,能够有效把握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提升教学效率。
(三)集体备课要以实际效果为主
开展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定期反思总结的方式掌握备课方案的实际实施效果,并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在集体备课的交流环节,教师也需要积极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制定解决方案 [3]。通过集中备课提升教学质量,让教师认识到集中备课的优势,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后续的集中备课中,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语: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实施集中备课能够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提升教学质量,教师不仅需要积极参与到集中讨论中,还需要加强对教学方案的反思与总结,通过集中备课的方式有效解决问题,发挥集中备课的优势,通过集体智慧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靖迪 , 方绿珍 . 集体备课的四重困境及破解路径 [J]. 教育探索 ,2024,(11):80-86.
[2] 曹 丽 娜 . 面 向 精 准 教 学 的 集 体 备 课 发 展 转 向 研 究 [J]. 科 教 导刊 ,2023,(25):18-20.
[3] 李 国 华 . 教 研 活 动 中“ 集 体 备 课 ” 的 价 值 呈 现 [J]. 教 学 与 管理 ,2023,(19):24-26.
本文为监利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提高集体备课效益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JL20240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