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实验材料在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作者

任缘

敦化市实验小学 133700

引言

在当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科学素养的培养被提升至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基于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与教学实践,围绕生活化实验材料的开发与教学策略进行系统探讨,旨在推动科学课堂的教学创新与教育效能提升。

一、生活化实验材料开发的原则与路径探析

生活化实验材料的开发应遵循科学性、适切性、安全性与教育性的原则。科学性要求材料能准确体现相关概念,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认知;适切性强调材料应便于小学生操作、理解,契合其认知发展水平;安全性保障材料无毒、无害、无明显物理或化学危险;教育性则体现在能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精选贴近现实的材料设计实验,如使用塑料杯和保鲜膜演示“水的蒸发”、用纸筒与皮筋制作“弹力发射器”、用鸡蛋和盐水讲解“浮力”现象等,这些设计虽简易,却能有效传达科学原理。为保障材料持续供应,还可通过家庭资源调查、家校协作或社区共建等方式拓展材料来源,实现资源的常态化积累与循环利用,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与实效。

二、生活化实验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将生活化实验材料有效应用于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关键在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课堂引导的有效性。教学中应坚持“问题导向—材料动手—现象观察—原理探究—反思表达”的逻辑流程,保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认知的建构与能力的提升。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生活现象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如“为什么冰块会浮在水面上?”“用什么方法能让一根纸吸管变硬?”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环节。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材料使用的自由度,鼓励其动手操作、反复试验、自主发现。在学生观察现象后,应引导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提出解释,并尝试与教材中的科学知识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适时介入、提供指导而非主导结果,保障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后可安排学生用绘本、照片或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实验过程与收获的表达,进一步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与科学思维的条理性。同时,可将生活化实验拓展为家庭作业,如“观察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比较三种饮料对牙齿的影响”,以延伸课堂学习,提高家校互动质量与科学学习的持续性。

三、生活化实验材料应用的成效分析与问题反思

在实践中,生活化实验材料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实验环节不再是教师的演示表演,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完成的过程,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对科学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和现象解释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与独立性。同时,学生也更愿意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体现出科学素养的初步建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实验教学设计能力,对生活化材料的使用仍停留在“模仿”阶段,缺乏创造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二是实验材料准备时间较长,对教师课前组织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三是实验课堂管理难度加大,尤其在大班教学中,易出现秩序混乱与材料使用不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加强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培训,建立实验素材共享平台,优化实验教学时间安排,提升实验教学组织效率。

四、支持生活化实验材料教学的保障机制构建

生活化实验材料的开发与运用需制度化推进,才能形成长效机制。首先应在课程层面加强科学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融合,科学编排教材中适合实验的单元内容,并在配套教师用书中提供生活化材料替代方案。其次,学校应设立专项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围绕科学实验教学开展集体备课、实验改良、材料创新等协作研究活动,在教研中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材料开发能力。此外,需加强师资培训,将实验教学理念、材料选用技巧、安全管理要点等内容纳入教师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还应建立教学物资支持制度,对教师提出的实验设计给予材料与经费支持,并将实验教学质量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家校协作机制建设,鼓励家庭在学生实验材料准备、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结果记录等方面给予配合,实现科学教育资源的最大化整合。

五、推动生活化实验材料应用的持续发展策略

要实现生活化实验材料在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中的深入与持续发展,还需从理念更新、资源建设与评价优化三个层面推进。理念更新方面,需进一步强化“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教育观,引导教师摒弃对标准化实验设备的过度依赖,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教学观。资源建设方面,建议建立区域级生活化实验材料资源库,形成实验案例、材料清单、操作指南、注意事项等一体化内容体系,方便教师快速使用与二次开发。同时,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分享社区,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评价优化方面,应构建过程性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实验中的观察力、操作技能、合作意识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成果,使评价结果真正服务于学生发展与教学改进。

结论

生活化实验材料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降低了实验操作门槛,更在实践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科学思维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向真实、探究、生活的回归。在小学四年级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开发与运用生活化材料,应成为提升科学课程质量、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路径。未来的发展应聚焦于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资源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优化等方面,推动生活化实验材料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广泛深入应用,实现科学教育的真正落地与价值回归。

参考文献:

[1] 张文霞 . 微探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改进策略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4,(12):55-57.

[2] 刘蕾 . 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索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4,(11):85-87.

[3] 王伟.STEAM 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 小学生( 下旬刊 ),2024,(1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