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师的共情能力教学应用
梁记娣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大湾镇中心小学 513033
一、引言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师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教育现象。由于小学生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尚不完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因行为规范、同伴交往、课堂纪律等问题与教师产生矛盾。传统的冲突处理方式多以批评教育、规则约束为主,易忽视学生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导致冲突升级或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共情能力作为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能够帮助教师站在学生角度理解其行为动机与情绪根源,以更人性化、更有效的方式化解冲突,促进学生品德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小学德育教师共情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应用,对提升德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共情能力在师生冲突化解中的作用
2.1 缓解学生情绪,建立信任关系
当师生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处于激动、委屈或愤怒的情绪状态。教师运用共情能力,通过倾听、眼神交流、温和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情绪的理解,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例如,学生因与同学发生争执而在课堂上哭闹,教师蹲下身,轻声说:“老师知道你现在很委屈,愿意和老师说说发生了什么吗?”这种共情的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有助于建立起信任关系,为后续冲突的解决奠定基础。
2.2 深入理解学生行为动机,找到冲突根源
共情使教师能够跳出自身视角,从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当下情境等多方面去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某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捣乱,经了解发现,该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教师和同学的关注。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冲突,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与引导。
2.3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促进道德成长
在共情的氛围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而非指责时,更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主动进行自我反思与改正,从而实现品德与行为的正向发展。
三、小学德育教师共情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课堂纪律冲突的化解
案例描述:三年级某班,教师正在讲解知识点,学生小明频繁与同桌讲话,干扰课堂秩序。教师多次提醒后,小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大声反驳:“我就是想说话,你管不着!” 课堂陷入混乱。
共情处理过程:教师意识到此时严厉批评只会激化矛盾,便暂时停止授课,让同学们自主阅读。随后,教师将小明带到教室外,平静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要扰乱课堂,可能是刚刚的内容太无聊,或者你有特别想和同桌分享的事情,对吗?”小明听到后,情绪逐渐缓和,承认是想和同桌讨论课后游戏。教师接着说:“老师理解你的想法,但课堂有课堂的规则,如果大家都随意讲话,就没办法好好听课了。你看,我们能不能先认真听讲,课后再尽情分享?”小明点头表示同意。回到课堂后,小明逐渐恢复了专注。
效果与反思:教师通过共情表达,迅速缓解了小明的抵触情绪,找到了冲突根源,并引导他认识到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共情能力不仅化解了冲突,还让小明感受到被尊重,拉近了师生距离。
3.2 案例二:同伴矛盾引发的冲突化解
案例描述:四年级的两名学生小红和小丽,因一块橡皮的归属问题发生争吵,双方互不相让,甚至开始互相指责对方撒谎。
共情处理过程:教师将两人带到办公室,先递给她们纸巾擦眼泪,轻声说:“老师知道这块橡皮对你们很重要,现在你们都觉得自己有理,心里一定特别委屈吧。”听到这句话,两人的哭声逐渐变小。接着,教师分别倾听两人的陈述,过程中不时点头表示理解。在了解事情全貌后,教师说:“我明白你们都很在意这块橡皮,也都觉得自己没有错。但因为这块橡皮,好朋友之间闹得这么不愉快,多可惜呀。我们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既能解决问题,又能让你们和好如初呢?”最终,两人决定共同购买一块新橡皮,旧橡皮捐赠给班级。
效果与反思:教师通过共情营造出安全的沟通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情绪与想法,进而引导她们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既化解了矛盾,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宽容品质。
四、小学德育教师共情能力的教学应用策略
关注学生非言语信息
在日常教学与冲突处理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言语信号,准确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共情回应。比如面部表情,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表情特征存在差异,低年级学生情绪外露,皱眉、撇嘴可能表示委屈;高年级学生则更含蓄,眼神躲闪、嘴角下撇或许暗示内心抵触。例如,发现一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脸色涨红、低头不语,教师可走到其身边轻声询问:“老师注意到你有点紧张,不着急,想好了再告诉老师。”
运用积极倾听技巧
认真倾听学生的话语,不打断、不急于评判,通过点头、复述关键内容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专注聆听,理解他们的感受。
换位思考与角色扮演
在德育课堂或班会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换位思考与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师生冲突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与学生,体会双方的感受,同时教师自身也通过参与活动深化对共情的理解与应用。
五、结论
小学德育教师的共情能力是化解师生冲突、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培养共情能力,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处理师生冲突,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与心理健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共情能力的学习与实践,将共情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学校与教育部门也应重视教师共情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支持,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艳 . 如何提升教师在随机教育中的共情能力 [J]. 学前教育 , 2022, (17):59-61.
[2]纳瑞芬. 提升教师共情能力 优化家园沟通策略 [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下半月刊 ), 2024, (07): 61-63.
[3] 秦桂花. 中小学教师共情发展的特点及对教学的影响[D]. 浙江师范大学,2022. DOI:10.27464/d.cnki.gzsfu.2022.0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