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的影响研究

作者

郝文玲

胶州市农业农村局 266300

一、引言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载体,其改善程度直接关乎农民生活品质与城乡融合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倾斜与财政投入增加,美丽乡村建设从单一环境整治转向系统性空间重构,逐步形成以基础设施升级、生态环境修复、公共服务完善及社会文化重塑为路径的实践模式。本文基于多地调研成果,从物质空间优化与精神文化提升双重视角,系统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效应。

二、基础设施升级:居住空间的功能性重构

基础设施是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的物质基础。在道路交通领域,传统土路被水泥路或沥青路替代,部分村庄实现主干道硬化率 100% ,并配套建设排水边沟与路灯系统。道路网络的完善不仅缩短村民出行时间,更促进农产品运输效率提升,间接带动农村电商与乡村旅游发展。

供水与污水处理系统的普及,标志着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型。通过集中供水工程与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结合,多数村庄实现自来水入户,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这一转变有效降低水源性疾病发病率,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能源结构调整同样显著。清洁能源推广使燃煤使用量大幅下降,太阳能路灯、生物质锅炉等设施的普及,既减少环境污染,又降低村民生活成本。部分村庄通过屋顶光伏项目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形成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生态环境修复:居住空间的生态性回归

生态环境修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通过实施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农村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垃圾分类体系覆盖多数村庄,并配备专业清运车辆与处理设施。这一转变不仅减少垃圾填埋对土地的占用,更通过有机废弃物堆肥化处理,提升土壤肥力。

水环境治理方面,黑臭水体整治与生态护岸建设同步推进。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与水生植物种植,村庄河道恢复自净能力,红嘴鸥等野生动物重现水域。部分村庄利用整治后的水体发展生态渔业或景观农业,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绿化造林与庭院美化工程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态空间。村庄绿化覆盖率显著提升,村民自发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与花卉,形成“微田园”景观。这种生态修复不仅改善空气质量,更通过植物固碳释氧功能,调节区域小气候。

四、公共服务完善:居住空间的均等化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的重要标志。教育领域,村级幼儿园与小学通过硬件升级与师资补充,实现与城镇学校的资源对接。校车服务覆盖多数村庄,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得到缓解。

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使常见病诊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触手可及。远程医疗系统的引入,使村民可通过视频连线享受专家会诊,降低因病致贫风险。

文化服务供给的丰富性显著提升。村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与数字影院的建设,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传统节日庆典与民俗活动的常态化举办,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部分村庄通过挖掘非遗资源,发展手工艺产业,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五、社会文化重塑:居住空间的主体性觉醒

社会文化重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层动力。村民参与机制的建立,使环境整治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通过村民议事会、卫生评比与积分兑换制度,村民逐渐从旁观者转变为治理主体。这种主体性觉醒不仅提升环境维护效率,更增强村民对村庄的归属感。

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转化,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农耕博物馆、民俗体验园等项目的建设,使传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资源。村民通过参与文化旅游服务,实现从“农民”到“新农人”的身份转型。

新型社区关系的构建,进一步优化农村社会生态。邻里互助机制的恢复,使独居老人照料、农忙互助等传统习俗焕发新生。通过“最美家庭”“文明户”评选,村民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社会风气显著改善。

六、讨论: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仍需关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快速改善,而欠发达地区因资金短缺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此外,长效维护机制缺失制约建设成果的可持续性。部分村庄因缺乏专业管护队伍,导致基础设施损坏后无法及时修复。

未来,美丽乡村建设需在三个层面实现突破:一是强化政策协同,整合农业、环保、文旅等多部门资源,形成建设合力;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农村特点研发低成本、易维护的环保设施;三是深化村民参与,通过教育赋能提升其环境治理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七、结论

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系统性工程实施,推动农民居住环境在物质空间与精神文化层面实现双重提升。基础设施升级、生态环境修复、公共服务完善及社会文化重塑的协同推进,不仅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更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然而,区域差异与长效机制缺失等问题仍需通过政策创新与技术赋能加以解决。未来,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瑾睿 . 基于乡村生活模式的关中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设计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3.

[2] 李美琦 .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鄠邑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D]. 西安理工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