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马晓娟
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五中学
引言: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中严格意义上的学科界限,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和融会贯通。把跨学科主题学习运用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可以打破学科边界,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其中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可以让学生不仅是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同时还能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并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思维得到发展,为将来面对人生复杂的机遇和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交叉学科专题学习为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提供新活力,教学内容更丰富,方式更多样。综合运用各学科资源,打破原来的教学单一模式,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的教学,而是通过探究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从而使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充满活力。
二、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应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径
(一)学科融合,健康为基——科学探究与数学统计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中学科融合也是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种途径,教师可以将科学探究的方式、数学统计的方法融合到体育教学当中去,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分析能力;并且通过科学探究有助于学生了解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通过数学统计可以对学生参与运动的数据加以分析来判断其运动效果是否合理有效。
例如,通过教学《跳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跳之前先测一测心率和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完成一定时间的跳绳运动之后,再分别记录跳绳之后的心率和呼吸次数,对比运动之前、运动之后的数据;并且,教师可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计算,并对数据的高低做出正确的判断,利用柱状图或折线图来表示,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又能通过数据分析,更加科学地评价体育锻炼效果,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主题引领,运动为桥——语文表达与艺术创编
主题引领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策略之一,教师设置一定的主题后,将体育与健康内容和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运用在教学之中,在语文的表达上,学生可以通过写话和说的能力来加强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在艺术的创编上,学生可以设计一些舞蹈、画画等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编能力,在综合素养上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例如,在《韵律活动和舞蹈》和《乒乓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如下的活动:在《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教学当中,教师以“舞蹈之美”为主题,组织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或者是古诗词,写出舞蹈的动作之美,并引导学生自己去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展现,实现语言表达与艺术创作融合;在《乒乓球》的教学中,教师以“乒乓传奇”为背景,让学生写出相应的体育赛事解说词。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各个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在艺术创编中获得美的享受,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三)五育并举,游戏为媒——品德培养与劳动实践
五育并举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可以组织游戏活动将德育渗透进劳动活动中去。对于德育而言,体育游戏中也可以加入团队合作等品德教育的内容,开展一些角色扮演类游戏使学生能在体验中体会到不同的角色要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此外,也可以结合体育游戏中的劳动情境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轮滑》的体育教学中,将品德培养与劳动实践融入其中,教师组织班级的轮滑接力赛,在比赛中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同时,在比赛中要使学生具备公平竞争意识。除此之外,让学生们相互担任赛场上的裁判员、观众、运动员等角色来体会其中的不同身份所肩负不同的责任和使命,学会道德行为规范。在劳动实践上,可以在课前让其辅助布置器材、场地,在课后做好器材归类以及清理场地。让学生从小事上掌握一些生活的基本劳动技能,并在长期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责任感。
结束语:
跨学科主题学习应用于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既符合新时期的教育变革需求,又是培养学生关键素养的创新发展途径,打破学科边界,重构课程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赋予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新内涵。“寓学于动、知行合一”是践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新的育人模式。今后教师可以就小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黄松华 . 小学体育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以三年级“障碍跑”教学为例 [J]. 体育世界 ,2024,(02):78-80.
[2] 傅岳鸿 . 全面育人理念下的小学体育跨学科协同教学 [J]. 亚太教育 ,2024,(0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