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效策略
代鑫月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二幼儿园 河北 承德 068250
1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不足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培养的学生能否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教师应当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力担当者,如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才能具有最坚实的人的基础。但目前,教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在幼儿教育课程中融入较困难。有的幼儿园虽然建立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美工室,但是只用了几次,后面就基本上没有再使用了。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很多教师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不懂不会,也不知道如何将他们看来看似有点枯燥的传统艺术教给幼儿。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不足,不知道中华传统文化到底应该“怎么教”、“怎么融入”。
1.2 园所培训不足,实施过程形式化
培训应注重态度、知识和技能,这直接关系到有效工作、完成任务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幼儿园相关培训的实施力量不足,教师接受过的相关学习或培训较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启幼儿文化心智、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化的表面。传统文化的静态展示,并不意味着它走进了幼儿园课程,更不能展现出它对幼儿成长的推动作用。在实际运用中,实施过程形式化,教师多会选择简单的、能进行的传统文化内容,导致幼儿难以真正对其感兴趣。家长也会误以为这是一种知识的灌输而难以认同。这既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也不利于幼儿的传统文化启蒙,更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
1.3 内容分布不均,融入文化片面性
课程内容要体现出一个国家所有的文化特征。应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幼儿园课程各领域中,并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现各类文化的特征。目前融入的传统节日类和传统科技类相比,两者占比差距较大。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多元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隔阻,若不是以文化、观念和文字相联结,恐怕早就四分五裂了。中华民族,是由许多分散独立存在的民族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而又有各自特点的多元统一体。目前幼儿园课程中传统文化内容各领域、各类别分布不均较片面。中华传统文化,是不同地方文化交融在一起的产物。然而,目前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融入却出现了片面性的现象。
2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效策略
2.1 转变文化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教育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源,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必然要求。我们现在常常讲“从娃娃抓起”,却没有认识到,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才真正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教师要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授者与启蒙者,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较强的文化意识。教师只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促进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顺利进行,发挥传统文化对幼儿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启蒙教育意义。传统文化应该融合和渗透在其他课程内容之中。另一方面,教师承担着传承与启蒙幼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教师应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使幼儿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承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渗透,而不单单是将传统文化作为知识向幼儿介绍一遍。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运用,使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自信,帮助其塑造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格。
2.2 转变教育方式,丰富传统文化融入的创新性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既为幼儿园课程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道路。但与此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方式,丰富传统文化融入的创新性。首先,注重教师创造性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拓教育新领域、新成果,产生教育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判断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思考分析融入内容与融入方式。其次,注重教师创造性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整合与处理,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育中不仅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组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还要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适时地调整融入内容与融入方式。最后,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并非机械融合,不能简单粗暴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教师应注重两者的创新融合与协同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内涵、新创意。丰富传统文化融入的创新性,给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活力,给幼儿园课程带来丰富的内容,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教育传承。
2.3 增强传统文化精神的引导,发挥中华传统文化育人作用
幼儿园应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增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精神的引导,更好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在历史实践活动中相互借鉴、欣赏、促进,共同创造出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它背后所蕴涵的精神,需要幼儿园深入挖掘。幼儿教育的本质是生活启蒙教育。传统文化的奥妙在于,将人们日常中已经习惯的东西提炼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并从深层次上升华道德修养。重视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有效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现代化价值,并将其与幼儿的发展联系起来,赋予传统文化适应幼儿园课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润泽着中国人民的心灵,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让幼儿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埋下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为幼儿优良人格和三观的塑造奠定基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多方合力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 苏洪立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几点思考 [J]. 新班主任 ,2024,(17):13-15.
[2] 胡苏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 [J]. 早期教育 ,2024,(21):52-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 年度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40501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代鑫月(1993-),女,满族,滦平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