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卢雪玲
广东省英德市英城街中心小学 广东清远 513000
一、引言
幼小衔接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快速适应新环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一年级的重要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因此,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探索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关联
幼小科学衔接和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理论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两者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幼小衔接注重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过渡,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道德与法治教育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教育目标的契合性
幼小科学衔接旨在帮助学生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道德与法治教育则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两者在教育目标上高度契合,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
3. 教育内容的互补性
幼小科学衔接涉及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而道德与法治教育则通过具体课程内容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公德和法治意识。两者在教育内容上互补,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4. 教育方法的协同性
两者都强调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互动讨论等,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注重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5. 实践案例的支撑
在《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英德)幼小科学衔接项目》实践中,试点学校成功将幼小科学衔接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结合。例如,通过入学适应性教育活动、道德与法治主题班会、评选“文明小标兵”等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2021),当前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足,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2. 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需要教师引导。3. 课堂规则意识薄弱,如随意发言、离开座位,且难以理解如“公平”“责任”等抽象道德概念。4. 课程断层,教学内容偏重知识灌输,与幼儿园社会领域缺乏连贯性。5. 方法割裂,忽视幼儿“玩中学”到小学“学中思”的过渡需求。6. 评价单一,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反馈。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亟需改进。
四、幼小科学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生活化、游戏化、过程化、协同化”为核心的教学策略:(一)内容生活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1. 校园生活情境模拟。通过模拟课间活动、搬动椅子、关门等校园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并学习校园规则和文明礼仪。例如,在“过好校园生活”与“我们讲文明”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校园规则,学会在课间活动时保持有序和文明,培养尊重他人、举止文明的好习惯。
2. 绘本与儿歌辅助教学。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绘本(如关于友谊、诚实、勇敢等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和感悟道德与法治理念。教唱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儿歌(如关于文明礼仪、交通规则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二)方法游戏化:通过游戏降低认知负荷
1. 角色扮演。如在《学做家务活》一课中,安排学生体验家长角色,完成做饭、叠被子等家务活动,亲身体验家长的辛苦,学会换位思考。2. 绘本故事共读。如在《拉拉手,交朋友》一课中,设计“绘本故事共读”环节,通过动画视频和小组表演,让学生从没朋友到学会交朋友,激发学习兴趣。3. 教育游戏设计。如:设计“游戏闯关”“文明礼仪小卫士”积分任务,强化日常行为习惯;在“校园安全”课中,设计“安全迷宫”游戏,学生通过选择正确行为通关,体验道德情感,学习道德规范。(三)评价过程化:关注行为养成而非知识记忆1. 行为观察与记录。设计“行为观察表”记录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同伴互助等表现,通过“星星榜”“徽章奖励”等可视化评价激励学生。2. 文明礼仪评选。组织“文明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3. 榜样示范。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榜样示范,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四)家校社协同:整合资源支持道德实践1. 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例如,在“幸福一家人”单元教学中,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家人、尊重长辈。2. 家庭实践作业。布置“家庭劳动日”“礼貌用语打卡”等实践作业,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3. 社区联动。如:组织孩子参观消防站、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或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责任”与“合作”。
五、结论
幼小科学衔接视角下的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应以生活化、游戏化、过程化、协同化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学实践的不断丰富,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
1.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
2.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2021)
3. 《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英德)幼小科学衔接项目》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