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电缆绝缘老化状态的多参量监测与评估方法
扣永刚 扣赛楠
1.410728198208055535 2.410728199209185547
引言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高压电缆在电力传输网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长期运行过程中,电缆绝缘会受到电、热、机械、化学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而逐渐老化,绝缘性能下降,进而可能引发电缆故障,给电力系统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准确监测和评估高压电缆的绝缘老化状态,及时发现潜在故障,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传统的单参量监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电缆的绝缘老化状况。多参量监测与评估方法通过综合考虑多个相关参量,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电缆绝缘的老化过程和状态,为电缆的运行维护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 高压电缆绝缘老化的相关参量及监测技术
1.1 主要参量分析
高压电缆绝缘老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与化学过程,其性能劣化通常伴随着多个电气、热学及材料特性参量的同步演变。局部放电作为反映绝缘内部缺陷的重要电气特征,在老化初期即可表现出显著变化。当绝缘介质中出现微孔、裂纹或杂质聚集等缺陷时,在强电场作用下将引发局部放电,其强度和频次与缺陷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持续的局部放电不仅加剧绝缘材料的电化学腐蚀,还会产生热量与气体产物,进一步加速绝缘劣化进程。介质损耗因数是评估电缆绝缘能量损耗的关键电气参数,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保持较低水平,随着绝缘材料的老化,其介质损耗因数逐步升高,反映出绝缘性能的退化趋势。温度对绝缘老化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会引发聚合物链断裂、交联结构破坏等不可逆损伤,从而降低绝缘材料的耐压能力与机械强度。绝缘电阻和电容的变化亦可间接揭示绝缘状态的演变规律。绝缘电阻的下降往往预示着材料吸湿、污染或导电通道的形成,而电容的变化则可能反映绝缘层厚度的减薄或介电常数的偏移。上述参量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电 - 热 - 化学耦合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动态变化的整体系统。因此,综合监测并分析这些参量的演变规律,有助于准确把握电缆绝缘的老化态势,为状态评估与故障预警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1.2 监测技术概述
为了准确获取高压电缆绝缘老化过程中的关键参量,需依托多种先进的监测技术,构建多维度、高精度的检测体系。局部放电作为反映绝缘内部缺陷的重要电气现象,其监测方法主要包括脉冲电流法、超声波法及特高频法。其中,脉冲电流法基于 IEC 60270 标准,通过耦合阻抗获取局部放电产生的脉冲电流信号,进而量化放电量,适用于实验室及现场离线检测;超声波法则利用压电传感器捕捉局部放电激发的超声波信号,具备良好的空间定位能力,尤其适用于复杂电磁环境下故障点的精确定位;特高频法通过接收 300MHz 至 3GHz 频段的电磁波信号,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抗干扰性能,适合在线监测与早期故障预警。介质损耗因数作为评估绝缘材料能量损耗的核心参数,其测量常采用数字电桥法或基于同步相位检测的在线监测系统,通过精确测定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计算 tanδ 值,以反映绝缘材料的劣化程度。温度对绝缘老化的加速作用显著,因此温度监测同样至关重要,光纤光栅传感器因其本质安全、抗电磁干扰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电缆本体温度的分布式测量;红外热成像技术则可实现非接触式表面温度场的实时监测,为识别局部过热提供直观依据。
2 多参量监测与评估方法
2.1 多参量融合技术
多参量融合是实现高压电缆绝缘状态综合评估的关键技术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局部放电强度、介质损耗因数(tanδ)、运行温度等多个关键参量进行系统性整合与协同分析。此类方法不仅能够挖掘各参量之间的内在关联,还可有效揭示绝缘材料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老化演变规律。在具体实施中,模糊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非线性关系建模与信息融合。模糊理论通过设定隶属函数,将各参量的连续变化映射为具有物理意义的状态等级,如正常、注意、异常和危险等,从而实现从定量数据到定性判断的转化;神经网络则凭借其强大的自学习能力和非线性拟合特性,能够在大量历史与实时监测数据基础上,自动识别各参量对绝缘状态的影响权重,并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高度非线性映射关系。进一步地,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等降维技术,提取关键特征变量,降低模型复杂度,提高评估效率与准确性。多参量融合策略的优势在于突破了单一参数独立分析的局限性,通过对多种物理量的联合处理,提升对早期绝缘缺陷的识别能力,增强评估结果的鲁棒性与工程适用性。
2.2 评估算法与模型
基于多参量融合技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算法与模型是实现高压电缆绝缘状态精准判断的关键环节。在建模过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AHA)对局部放电强度、介质损耗因数(tanδ)、运行温度、绝缘电阻等多个关键参量进行权重分配,能够有效反映各参数在绝缘老化过程中的相对影响程度。该方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权重分配的合理性与逻辑自洽性,从而提升模型的科学性与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期积累的历史数据与实时在线监测信息,形成动态评估机制,进一步增强模型的适应性和预测能力。为了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引入交叉验证策略和误差反馈机制,对模型进行持续优化与迭代更新。应用支持向量机(SVM)或贝叶斯分类器等机器学习方法,有助于实现绝缘状态的模式识别与趋势分析,从而更精确地划分当前绝缘状态所属的健康等级。评估模型不仅可用于绝缘老化的量化评估,还可通过寿命衰减曲线拟合与加速老化模型推演,对电缆的剩余使用寿命进行预测。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预测方式为运维部门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能够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检修计划,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升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结论
本文对高压电缆绝缘老化状态的多参量监测与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高压电缆绝缘老化的相关参量,介绍了相应的监测技术,并阐述了多参量融合技术和评估算法与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多参量监测与评估方法能够克服传统单参量监测方法的局限性,更全面、准确地反映高压电缆的绝缘老化状况。该方法为电缆的运行维护和故障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及时发现电缆的潜在故障,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参量监测系统,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优化评估算法和模型,以更好地适应高压电缆运行维护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彭琳琳 , 李博 , 赵琳琳 , 等 . 高压电缆绝缘老化机理及预防措施研究 [J].品牌与标准化 ,2024,(02):76-78.
[2] 马骁 , 马弢 , 王晓峰 , 等 . 基于 PDC 多特征量权重的电缆绝缘老化状态评估方法研究 [J]. 绝缘材料 ,2022,55(09):80-88.
[3] 邹宇 , 杨卓然 , 徐爱华 , 等 . 结合介损特性的电缆绝缘状态多参量评估方法 [J]. 科技通报 ,2025,41(0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