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策略研究
马廷宽
410728198207293515
引言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这一区域既受到城市扩张的强烈影响,又保留着一定的乡村风貌与生态特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促使大量的建设项目向边缘区蔓延,包括工业开发区、住宅新区等的建设;乡村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在逐步转型,出现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诸多问题逐渐显现。例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原本的农田、湿地、林地被不合理地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存在着土地闲置与粗放利用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土地开发的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以及缺乏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等。生态优先理念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强调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考量因素,在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特征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从土地利用的功能来看,这里既有城市建设用地的延伸部分,如城市边缘的工业园区、住宅开发区等,又有传统的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果园、菜地等。在空间布局上,城市边缘区往往是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交汇地带,不同的规划理念和标准在这里相互碰撞。例如,城市规划注重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功能分区的明确性,而乡村规划则更多地考虑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的便利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还具有动态性特征。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原本的农业用地可能逐渐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或者转变为兼具城市与乡村功能的混合用地,如都市农业、乡村旅游用地等。这种动态性既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也给土地利用规划带来了挑战。
(二)存在问题
1. 生态破坏严重
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许多建设项目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导致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例如,湿地被填埋用于建设工业园区或住宅,这不仅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生物栖息地保护等,还导致湿地中的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空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山地被过度开发建设,引发了水土流失问题,影响了区域的生态安全。
2.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土地闲置和粗放利用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一些开发商囤地现象严重,导致大量土地长期闲置,不能及时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开发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例如一些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厂房建设密度低,土地容积率低,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这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不利于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规划策略
(一)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1. 识别生态敏感区
生态敏感区是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中最脆弱、最易受到破坏的区域,如湿地、河流源头、山体陡坡等。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首先要准确识别这些生态敏感区。这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地形、植被、土壤、水资源等生态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例如,通过对地形坡度的分析,可以确定山体中哪些区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从而将其划定为生态敏感区;通过对植被覆盖度和类型的分析,可以识别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如原始森林或天然草地等,将其作为重点保护的生态敏感区。一旦识别出生态敏感区,就要在规划中对其进行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建设活动,确保这些区域的生态功能得以维持和恢复。
2. 构建生态功能分区体系
根据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特征和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分区体系。一般可以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建设区。生态保护区主要是对那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等进行严格保护,禁止一切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缓冲区位于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建设区之间,主要起到缓冲和过渡的作用,允许进行一些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开发活动,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建设区则是在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适度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区域,但也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采取生态友好型的开发模式,如建设绿色建筑、推广海绵城市技术等。
(二)绿色基础设施构建
1. 规划绿色廊道
绿色廊道是城市边缘区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连接不同的生态斑块,如公园、湿地、森林等,为生物提供迁徙通道,促进物种的交流和基因的扩散。在规划绿色廊道时,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态习性和迁徙规律。例如,对于鸟类的迁徙通道,绿色廊道的宽度和植被类型要满足鸟类的栖息和觅食需求。绿色廊道还要与城市的交通系统相协调,避免被城市交通干线所切断。可以利用现有的河流、铁路、公路等线性空间,通过绿化改造将其建设成为绿色廊道,既节约了建设成本,又提高了绿色基础设施的连通性。
2. 建设生态斑块网络
除了绿色廊道,生态斑块网络也是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的关键。生态斑块是指具有一定面积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区域,如城市边缘区的森林公园、湖泊等。通过建设生态斑块网络,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格局。不同大小的生态斑块可以容纳不同的物种,大型生态斑块可以为大型哺乳动物等提供栖息地,小型生态斑块则可以为昆虫、鸟类等小型生物提供觅食和繁殖场所。生态斑块的形状要尽量保持自然不规则,避免过于规整的几何形状,以提高其生态功能。在分布格局上,要确保生态斑块之间的距离适中,以便通过绿色廊道进行有效的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斑块网络。
结论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是实现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准确识别生态敏感区并构建生态功能分区体系,能够有效地保护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规划绿色廊道和建设生态斑块网络等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措施,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困难、资金投入不足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以确保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能够在城市边缘区得到有效的实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梁晨 .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效率陷阱”与脱困之道——基于成本 -收益的解释框架 [J]. 城市规划 ,2024,48(11):20-28.
[2] 何建华 , 王春晓 , 刘殿锋 , 等 .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评价——基于生态网络视角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28(04):903-916.
[3] 张腾, 韩媛媛, 王韬.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策略探究[J].四川建材 ,2019,45(09):59-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