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刘小颂
370303198205260646
引言
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农村土地作为农村发展的核心要素,其规划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土地闲置、抛荒现象严重,如何合理规划利用这些土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在类型和布局上有了新的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也促使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必须兼顾生态效益。然而,目前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例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缺乏对农村地域特色和农民需求的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不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一)规划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村土地规划缺乏系统性和统筹性。从纵向来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规划在农村土地规划方面的衔接不够紧密,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下级规划对上级规划的细化和落实也存在不足。例如,在一些地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土地规划部分较为宏观,而到了乡镇一级,由于缺乏专业的规划人才和技术支持,难以将县级规划中的目标和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土地利用布局。从横向来看,农村土地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如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缺乏有效的协调。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合适的土地空间布局作为支撑,但在实际规划中,往往出现土地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脱节的现象,导致农村产业发展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例如,一些农村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但由于土地规划没有预见到这一产业需求,无法提供足够且合适的建设用地,使得产业发展难以扩大规模。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分散化、细碎化以及粗放式利用等方面。在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下,土地被划分为小块由农户分散经营,造成土地布局零散、地块破碎,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这种碎片化的土地经营模式不仅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增加了耕作成本,阻碍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实施。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土地闲置和耕地抛荒现象,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偏远区域,土地“非农化”“非粮化”趋势日益显现,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偏低,居民点分布松散、宅基地面积超标、空心村等问题普遍存在,形成“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等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配置和空间错配。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农村土地管理机制在统筹利用与动态监管方面的不足,亟需通过优化规划体系、完善流转机制和强化用途管制等手段,全面提升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水平。
二、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优化策略
(一)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体系
要加强各级土地规划的衔接。上级土地规划部门应加强对下级部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提升基层规划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政策执行力,确保下级规划能够准确理解和科学贯彻上级规划的战略意图与技术要求。下级规划部门要深入调研本地区农村土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农民意愿等实际情况,将上级规划目标与本地发展需求有机融合,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土地规划方案。例如,在乡镇土地规划编制过程中,可以组织乡镇干部、村民代表、专业规划人员以及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规划机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提升规划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使规划既能符合上级要求,又能有效回应基层实际需求。要强化农村土地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联动。应建立土地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多规合一”改革进程,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空间统筹。例如,在编制农村土地规划时,可邀请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联合论证,综合考虑耕地保护、产业集聚、生态保护红线等因素,科学划定农业生产区、村庄建设区、生态保护区等功能分区,确保土地规划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产业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之间实现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
(二)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针对农村土地分散、细碎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资源整合,提升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完善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管理、权益保障等制度,规范流转程序,保障流转双方特别是农民的合法权益。例如,可以在县级或乡镇层面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整合资源,为流转主体提供信息发布、合同签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提升流转效率与透明度。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零散地块集中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种粮大户手中,推动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综合效益。对于农村闲置土地和抛荒土地,应分类施策,综合盘活利用。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工具,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或乡村休闲旅游等多元化业态,激活土地要素潜能。对长期撂荒的土地,应依据《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依规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并通过土地整治、土壤改良等措施恢复耕地功能后重新分配或引入市场主体进行规模化经营。同时,要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的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宅基地审批,科学设定宅基地用地标准,推进村庄规划优化与居民点布局调整,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镇适度集聚,提升农村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效率与集约利用水平。
结论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优化对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分析可知,当前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在规划体系和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优化策略,如完善规划体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有助于提升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水平。然而,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社会应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农民应积极参与土地规划管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规划与有效利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于成民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路径研究 [J]. 现代农业科技 ,2024,(07):194-196.
[2] 刘德华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的规划利用与农田保护策略 [J]. 新农民 ,2025,(05):13-15.
[3] 杨益民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南方农机 ,2023,54(06):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