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过程故障诊断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模型构建

作者

刘筱丹

21032319910919076X

引言

随着化工行业朝着自动化与智能化方向迅速发展,化工系统中设备种类繁多、工艺流程复杂,存在大量非线性、多变量耦合和动态扰动现象,一旦出现故障,轻则影响产品质量和产能,重则引发安全事故与环境污染。本文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模型构建理论,系统研究适用于化工过程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旨在为工业场景提供更高精度、更强适应性和更优扩展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化工过程故障诊断的挑战与多传感器融合优势分析

在典型化工过程中,如原料输送、反应生成、蒸馏分离、热交换等环节均伴随着复杂的物理与化学过程,这些过程涉及温度、压力、流量、浓度等多个变量的实时监测。由于系统存在结构复杂、传输延迟、控制非线性等因素,仅靠单一传感器数据无法完整反映系统运行状态,难以有效实现早期故障识别与趋势预警。尤其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单一传感器易受到环境噪声干扰、采样异常或失效的影响,导致信息孤岛、诊断偏差甚至误报警。而多传感器系统可通过多个维度采集冗余信息,实现对关键变量的多视角感知,并在数据融合环节通过算法优化进行信息筛选与增强,从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与鲁棒性。融合方法包括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其中数据层融合适用于原始数据的对齐与清洗,特征层融合则在信息提取后进行多源特征整合,决策层融合则可实现多个子模型的投票、加权判断等决策机制。通过融合,系统能更全面地反映工况状态,为后续故障分类与定位提供更充分的数据基础。

二、深度学习在故障诊断中的建模优势与结构选型探讨

深度学习技术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自动学习数据中的高阶非线性特征,具备强大的特征表达能力和自适应能力,特别适合处理化工过程中的高维、多态、时序信号数据。卷积神经网络(CNN)因其在图像识别与局部特征提取方面的优势,可用于对传感器数据的二维表示进行卷积操作,捕捉局部变化模式,挖掘变量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而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改进版本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则能有效处理时间序列数据,记录长时间依赖信息,适用于提取化工系统运行中的动态演化特征。此外,近年来出现的自注意力机制(如Transformer)也为高维时序数据的建模提供了新路径,能在全局范围内捕捉关键变量的协同变化。模型结构选型方面,通常可将多通道传感器数据输入卷积层进行初步特征提取,再接入 LSTM 或 Transformer 层挖掘时序关系,最后通过全连接层输出故障分类结果。此外,为避免过拟合和训练不稳定,可在网络中加入 Batch Normalization、Dropout、残差连接等技术,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为适应工业实际需求,模型需具备快速响应、容错处理和持续学习能力,可结合迁移学习与增量学习机制进行部署优化。

三、化工过程多传感器数据预处理与特征融合技术设计

由于多传感器数据往往存在采样频率不一致、时间戳不对齐、噪声干扰严重等问题,原始数据在输入深度学习模型前需进行一系列预处理操作。首先是时间同步与缺失值处理,可采用基于插值法与时间窗滑动机制实现数据对齐;其次是异常值检测与噪声去除,可通过中位数滤波、小波变换、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进行清洗;然后是数据归一化与标准化处理,提升模型训练的稳定性。特征提取方面,一方面可直接利用传感器采集的时间序列原始数据,另一方面也可结合领域知识进行工程特征设计,如计算均值、标准差、频域能量、峭度等统计特征。融合策略上,推荐采用特征层融合方法,将各传感器提取的时域与频域特征拼接为统一的高维特征向量,并输入深度网络进行训练。为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可采用多任务学习架构,引入辅任务如预测传感器趋势或回归特定关键指标,提升主任务的学习效果。最终输出的故障分类结果不仅包含故障类型,还可结合注意力机制输出关键变量贡献率,提升诊断解释性与实用性。

四、模型训练与性能验证中的实验研究与对比分析

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选取 Tennessee Eastman Process(TEP)作为典型化工过程仿真平台,构建包含21 个传感器输入的多变量时间序列数据集,涵盖正常运行及多种故障工况。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与测试集,分别采用传统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浅层神经网络(ANN)和本文提出的 CNN-LSTM 融合模型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深度融合模型在故障识别准确率、召回率、F1 分数等关键指标上均优于其他方法,其中对复杂非线性故障如传热器泄露、反应器异常升温等表现出更高的识别灵敏度。同时,本文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收敛速度快,对数据缺失与噪声具有较强容错能力,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业实际环境。此外,通过对误判样本分析发现,模型在边界故障态识别时的性能仍有提升空间,后续可考虑引入对比学习与元学习机制优化分类边界。整体而言,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深度模型构建的诊断策略在复杂化工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与实效性。

五、工程应用中的部署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展望

尽管深度学习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实验验证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模型部署难度大、数据标签稀缺、模型可解释性差、实时性要求高等问题。一方面,化工系统现场部署受限于硬件资源与网络通信条件,需对模型结构进行轻量化压缩与边缘部署优化;另一方面,深度模型对高质量标注数据的依赖性较强,而工业现场常存在样本不均衡与标签缺失问题,可通过数据增强、迁移学习与自监督学习等方法提升模型学习效率与鲁棒性。同时,为提升诊断结果的可信度与工程师接受度,应强化模型的可解释性设计,可引入 SHAP、LIME 等方法揭示模型决策过程,并结合工业控制图、过程流图等展示方式辅助人机协同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聚焦于模型的泛化能力、自适应能力与持续学习能力,构建面向动态工况与变工艺情境下的智能诊断系统。此外,融合数字孪生、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从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到闭环控制的全过程智能协同,将是化工过程故障诊断系统升级换代的重要方向。

结论

本文系统研究了化工过程故障诊断中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路径。未来,应持续推动模型轻量化、智能化与解释化发展,加强与工业平台的深度融合,为实现高效、安全、绿色的化工生产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徐雪峰 , 黄余 .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的运输机器人的跟踪和定位 [J]. 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 ,2024,(04):76-85.

[2] 郎燕 , 梁鹤 , 牛和明 , 等 . 空间站太阳翼振动测量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 中英文 ),2024,44(06):108-121.

[3] 王浩洋 , 谭志刚 , 杨明明 .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权重自适配决策模型的锂电池火灾监测系统研究 [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21(06):88-96.

[4] 罗祥瑞 , 张夏 . 非均匀簇算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与共享 [J]. 软件 ,2024,45(11):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