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天门唐手拳融入职业院校体育特色课程的实践与创新

作者

曾帅 阳军 倪喆

天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正逐步从单一体能训练转向多样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武术因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正日益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和重视。唐手拳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武术门类,不仅体现了天门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展现出极强的教学适应性与身体锻炼价值。面对职业院校学生体育参与度不高、兴趣单一、文化认同感缺乏等问题,唐手拳的引入能够在提升体育课程吸引力的同时,唤醒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尊重,为体育教学注入更多人文内涵与精神动力。

一、天门唐手拳与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一)天门唐手拳的起源与文化价值

天门唐手拳源于湖北天门,属内外兼修型传统拳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据清末《天门志》记载,唐手拳融合了古代兵家技击术、民间拳法与儒释道文化思想,其动作以稳、准、狠、快为要,讲究“沉肩坠肘”“松腰拔背”,强调刚柔并济、内外合一 [1]。唐手拳套路中,如《穿心拳》《黑虎掏心》《连环五步》,结构严谨,攻防合理,技法变化丰富,极具观赏性与实战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拳在人先、德在拳前”的训诫,体现出传统武术中的武德教育与人格塑造理念,在当前育人导向的体育教学中具备文化育人功能。

(二)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定位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在目标定位上强调“强体健志、育德树人”,但受限于学生来源多元、身体素质基础不一等现实因素,常规体育项目往往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部分学生缺乏体育参与的主动性和持久性,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接受度不高,导致课程吸引力和教育成效有限。同时,职业教育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往往对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融合发展关注不足,使得体育课程在整体教育体系中易被弱化。在此背景下,亟需引入更多兼具民族文化底蕴与教育拓展价值的体育项目,以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与文化认同感,实现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内涵式发展。

(三)唐手拳与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融合基础

唐手拳动作刚劲,节奏清晰可辨,动作难度恰到好处,适宜初学者。其含有攻防技法、单练和对打的内容,还有徒手与器械搭配的练习模式,可灵活融入模块化课程编排,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期盼,唐手拳里包含的诸如马步、冲拳、步法转换等基本功训练,不仅可提升学生在力量、耐力、柔韧及反应方面的能力,也会增强空间感及身体的协调能力,显示出较强的体育教学意义,拳术恪守“礼始又礼终”“心境平静如水”,可促进学生纪律意识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增进其职业素养与责任理念,和职业院校“技德兼重”的教学目标相契合。

二、天门唐手拳进驻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设计

唐手拳课程整体架构以“基本功—套路—实战—理论”这四位一体模式为核心教学路径,突出技术训练跟文化理解的双重要素。课程编排以系统性和渐进性为核心展开,从基础体能锻炼到拳法的熟练掌握,进而延伸至实际运用与文化体悟,逐渐构建起学生对唐手拳的全面认知及实战能力。就教学内容的编排而言,初始阶段着重基本功训练,涉及站桩、弓步、马步、虚步等步型的练习,与冲拳、勾拳、摆拳、劈拳等拳型练习相配合,强化下肢稳固性及上肢的爆发力量,中期开启拳术套路教学进程,主要选取《基础一路拳》和《穿心拳》作为主干内容,顺带兼顾《虎形拳》《唐手短打》等实用的短套路,合理结合唐手拳“击中要害、化打为攻”的技击属性,增强学生对拳理的运用能力,后期主要聚焦双人攻防及实战对练训练,像预判的步伐、协同的肢体、转化的攻守,采用模拟实战演练提升学生应变的意识与动作整合能力,且设定成果展示的阶段,借助演示比赛、技能汇报之类的形式开展课程总结与能力考核。教学模式采用“技能教学与文化导入”双轨联动推进机制,聚焦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深度联动,实践课的开展场地安排在室内多功能厅与户外场地,教师依靠镜面演示、分组教学与同伴对练等教学途径,打造沉浸式与互动式相融合的教学情境,理论教学凭借 PPT 讲解、历史资料分析、唐手拳文化视频展映等途径,让学生深入领悟其历史发展走向、拳术诸多流派、武德观念及社会功能意义,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课程评价机制采用多元量化的标准,涉及技能考核,占比 40% ,体能测评占比 30% ,如力量、速度、协调性相关指标测试,文化知识把握占比 20% ,课堂参与表现占综合的 10% ,造就一套综合评价体系,提高课程的系统性与教学质量。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保障机制

若要有效实施唐手拳课程,高水平师资团队和完善教学支持系统不可少。从师资队伍搭建层面,课程团队的构建走“校内骨干培养、校外武术专家引进”的双轨路线 [2]。校内体育教师凭借定期参与专业武术培训、进修探究、跟拳实练等途径增强教学本领,且拿到了对应的武术教练资格认证,诸如武术段位认证证书、传统武术教练的资格证等。就外聘授课教师而言,优先录用拥有传承身份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唐手拳专家,获得段位认证或拥有非遗文化代表性称号的人可直接进入课堂开展教学,以此保障拳术传授的专业度与正统性,教学期间采用“主讲教师 + 辅助教练”的协同授课模式,实现理论讲解的系统性要求,另一方面促进动作教学的精细性与个性化引导。从教学条件保障角度看,课程建设要求配套专项经费支持,用于采购诸如木人桩、沙袋、护具、功法器械等基础器械,开展场地设施改造,如室内场馆地垫铺设、镜面安装、优化灯光通风系统,同时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如拍摄拳术教程、制作动作分解图谱、编写电子教材,设立“武术文化社团”“唐手拳兴趣班”等课外平台,引导学生自愿投身课余训练与展示活动,构建起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赛事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拓展体系,提高课程的持久影响力,增添校园文化氛围。

(三)课程实施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某职业技术学院于开展唐手拳课程期间,结合专业背景、学生特性及师资现状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造,面向机械、信息、护理等专业学生,把唐手拳设为体育选修课程。学生之间基础水平差异颇大,课程设计充分兼顾教学分层要素,借助“初级套路统一训练 + 分组技术针对性强化”的办法开展,保证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均可有效投入并收获成长。例如校内体育教师搭配外聘唐手拳教练组成了教学团队,依靠统一规划教学计划、定期集中备课和进行课堂协作,整合出切实有效的教学合力。在教学反馈这一情况里,绝大多数学生对课程实用性及创新性给出积极评价。学生们大多觉得,唐手拳训练节奏清晰、动作极具张力,既提升了身体素养,也强化了心理专注性及协调控制本领。在接连的两个阶段体能测评之际,学生核心力量项目(如仰卧起坐)平均提升幅度超 15% ,灵敏度及反应能力方面提升显著,学生课堂参与率与课外自我锻炼率大幅上扬。实际教学里同样碰到了挑战,如部分学生对传统拳术文化背景的认识不足,动作难点容易混淆起来,练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波动,教师采用了由“动作分解—口诀记忆—镜面引导—同伴纠错”构成的四步教学法,切实增强了学生对关键动作的掌握水平。同时结合多媒体内容、慢动作视频画面、实战示例等技术手段,增加学生学习的直观体验与趣味成分,塑造稳定的学习习惯以及团队协作理念。

三、天门唐手拳课程的创新发展与推广机制

(一)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进行课程内容优化

伴随职业院校学生个性渐趋多样、兴趣结构不断细化,传统武术教学亟须对内容与形式的教育理念加以革新,模块化、项目化应作为唐手拳课程内容安排核心,对传统套路系统进行切割,形成若干“微拳术单元”,诸如由 5 至 8 个关键技法组成的组合拳单元、攻防实战动作集合等,方便学生在短期内学会、多次训练及逐步融合。同时添入教学情境,像开展“攻防模拟赛”“配乐套路展示赛”等团体互动赛事,在强化教学趣味性与竞技氛围的当口,还强化了学生的参与体验及表达冲动 [3]。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自然地嵌入课程里,推进“武术 + 思政”教学路径的有效整合,像围绕“忠、义、仁、勇”等核心武德构建专题教学单元,采用案例解析、历史逸事、文化讲解、角色代入、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领悟传统武术蕴含的社会责任与人格修养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行为规范与精神准则,帮助其在潜移默化中构建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取向,进一步加强其文化自觉、道德认同以及精神层面的情感归属感与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科技赋能下的教学创新路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传统体育教学多种突破的可能性,唐手拳课程的教学方式可去探索“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采用数字化手段增进教学覆盖范围及互动水平,采用AR/VR 技术构建虚拟的交战场景与动态视角,引领学生在沉浸式氛围下进行技法及反应训练,增进动作反应的速度及空间判断的能力。配套教学视频同步完成录制与上传,创建校内“武术学习空间”,支持学生课余反复观看以完成动作纠正,增进个性化学习途径[4]。

为实现教学反馈的精细化升级,可引入动作捕捉与姿态甄辨系统,对学生关节角度、动作幅度及动作轨迹进行多维度剖析,自动识别技术误差并实时给予语音或图像警示,辅助教师进行个性化动作纠偏,带动学生技术动作逐步迈向标准化水平。同时,搭建移动端训练打卡平台,设定积分获取规则、班级排名机制及阶段性挑战任务点,通过数据可视化呈现训练进度,驱动学生实施自主训练与同伴互评,显著增强体育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及可持续发展潜力。

(三)建立唐手拳课程的区域推广与示范机制

为达成唐手拳课程在更宽广区域的推广及体系化成长,要搭建起跨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文化旅游机构可联合实施“传统武术进校园”专项行动,造就政策引导与教学资源共建的良好互动模式。以该项目为依托打造“唐手拳教学推广示范基地”,用作课程试点的推广载体,依靠周边职业院校、技工类学校及社区培训机构开展联合教研,促进资源共享和教法的相互借鉴。为扩大课程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认知度,可按周期组织“校园唐手拳擂台赛”“武术文化节”等系列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借助演练、比拼、文化陈列等多元方式传播唐手拳技艺与精神 [5]。且搭建完备的教师培训及认证体系,构建唐手拳课程的区域教学标准及考核体系,为课程实现制度化运转与长效化发展提供保障措施。

总结:

以浓厚地域文化和鲜明技击特色为标识的传统武术形式——天门唐手拳,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之中展现出良好的契合性与育人价值,借助系统规划的课程设计、组织合理的教学安排、科技赋能的手段运用以及区域特色的推广模式,唐手拳不仅充实了体育课程内容,改善了学生的身体状态与文化素养,更为传统武术走进现代教育体系开创了可仿效、可推广的实践模式。把唐手拳融入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里,不仅与当代教育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更能推动体育教学“以体载道、以武育德”这一核心理念落地,后续需进一步强化课程标准的打造与区域协同推广,促使唐手拳课程朝着更高层级、更宽领域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陈鹏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唐手拳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发展研究 [D]. 苏州大学 ,2020.000463.

[2] 解红兵 , 郝思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对唐手拳的挖掘与传承研究 [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 保护·研究·传承——2021 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书面交流论文集. 新疆第二医学院体育教研室;,2021:383.

[3] 维堂 . 汉川非遗熊氏唐手拳入选湖北《武术春晚》[J]. 武当 ,2021,(01):56.

[4] 李建民 . 唐手卷藁制作与实战化练法 [J]. 武当 ,2020,(06):54-56.

[5] 李建民 . 唐手功夫“十大特点”与实战格斗运用 [J]. 武当 ,2022,(11):25-28.

本文系湖北省中华职教社2025 年度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立项编号:HBZJ2025200)作者信息:

姓名: 阳军,性别: 男,出生年月:1978 年11 月,籍贯: 湖北天门,学历: 硕士,职称:教授,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研究

姓名: 曾帅,性别: 男,出生年月:1992 年12 月,籍贯: 湖北天门,学历: 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 学生素质教育

姓名: 倪喆,性别: 男,出生年月:1996 年6 月,籍贯: 湖北天门,学历: 本科,职称: 讲师,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