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群类读”视角下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突围探究
方清俊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 重庆 400039
一、引言
经典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内涵与人性思考。祥子、孔乙己、保尔、于勒、范进等人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他们虽处于各异的社会环境,但都身处社会底层,面临着生存与精神的双重困境。通过篇群类读法,即整合类比、求同存异的阅读方式,将这些人物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与分析,能够打破文本之间的壁垒,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本质,挖掘不同文学作品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维度。
二、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
祥子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通过辛勤劳动过上安稳的生活。然而,在军阀混战、黑暗统治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车一次次被抢、被砸,辛苦攒下的积蓄也被敲诈一空,他心爱的人也悲惨死去,加上旧社会对人力车夫的盘剥与轻视,即使祥子再努力也难以获得尊重,最终沦为行尸走肉;孔乙己生活在清末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他虽读过书,却未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又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只能靠替人抄书、偶尔偷书度日,常常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又被酒馆里的酒客、掌柜等底层民众嘲笑、戏弄,成为他们取乐的对象,他的尊严被无情践踏;保尔生活在动荡的俄国社会,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他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与迫害,在革命斗争中多次面临生命危险;于勒年轻时挥霍家产,被家人视为“败家子”,被迫流浪海外;他努力谋生却依然穷困潦倒,成为家人眼中的“累赘”,经济上的窘迫使其无法获得尊严与关爱;范进在中举前,家中一贫如洗,靠卖鸡换米维持生计,还时常遭受胡屠户等周围人的嘲笑与欺辱,中举后却立刻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深刻揭示了社会阶层对底层知识分子的压迫与扭曲的价值观 。这些人物都因经济贫困,地位卑微,深受社会阶层的压迫歧视,在社会底层生活中沉浮跌宕。
三、底层人物的精神挣扎与价值取向
祥子怀揣着买车的理想,试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一次次击碎他的梦想,最终理想破灭,精神崩溃。孔乙己一心追求科举功名,即使生活穷困潦倒,仍坚守着“读书人”的清高,不愿面对现实,他的理想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巨大反差。保尔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希望通过斗争建立一个公平、自由的社会,但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他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身体的伤病也不断考验着他的信念。于勒也曾渴望通过在海外经商改变命运,获得家人的认可,但现实的挫折使他的理想化为泡影。范进将科举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几十年如一日地苦读,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压力下,他的精神几近崩溃,中举后的癫狂便是这种冲突的极端表现。
面对生存困境与理想的破灭,这些人物有着不同的精神价值取向。祥子在多次受挫后,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走向堕落,成为自私、懒惰、狡猾的行尸走肉。孔乙己始终沉浸在科举的幻想中,用“之乎者也”来掩盖自己的落魄,至死都未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保尔尽管历经磨难,身体残疾,但他始终坚守着革命理想与信念,以顽强的意志投身于新的建设事业,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于勒在困境中默默承受,虽然未能实现经济上的翻身,但他并未完全放弃生活的希望。范进中举后,虽然行为癫狂,但也暴露出他对功名利禄的极度渴望,以及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精神的扭曲 。
四、篇群类读视角下人物形象的共性与差异
共性分析: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来看,祥子、孔乙己、保尔、于勒、范进这些人物都处于社会底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他们的命运都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在精神层面,他们都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社会阶层的压迫与歧视。这些共性反映了底层人物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普遍面临的生存与精神困境,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中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
差异比较:这些人物形象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祥子、孔乙己、范进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封建制度或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为主,他们更多地受到封建思想、等级观念以及黑暗统治的压迫,在困境中往往表现出无奈与妥协,最终走向悲剧结局。而保尔生活在社会革命的浪潮中,他以积极的斗争精神投身于革命事业,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坚定的信念,其形象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于勒则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他的命运变化更多地受到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影响,其经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功利 。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对人物命运与精神状态的塑造作用。
小结
通过篇群类读方法,笔者将祥子、孔乙己、保尔、于勒、范进等底层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我们不仅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底层人物相似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挣扎,也体会到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不同的选择与命运走向。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对底层人物的描写,深刻批判了各自所处的社会制度与现实,同时也饱含着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群文阅读与整合阅读为我们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文学研究与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义,以及文学与社会、人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对更多经典文学形象进行研究,不断挖掘文学作品的丰富价值。
参考文献:
《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2018 年版《基础教育参考》2025 年3 期之《浅谈“篇群阅读”教学的研究途径与实践探索》